首页 > 技术发展 > 2014~2015年湖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4~2015年湖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产业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本文在总结2014年湖南产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2015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创意成果产业化等多条促进湖南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2014年产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产业增长情况分析

2014年,湖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48.46亿元(初步核算),同比增长9.5%,比全国总体高出2.1个百分点,总量与增速均居全国第10位。与上年比,湖南GDP增速回落了0.6个百分点,但全国排名前移3位。GDP增速高于湖南的省份依次为:重庆(10.9%)、贵州(10.8%)、西藏(10.8%)、天津(10%)、新疆(10%)、福建(9.9%)、江西(9.7%)、湖北(9.7%)、陕西(9.7%)。2014年,全国31个省市区GDP增速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回落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内的地区有10个;回落幅度在1到2个百分点之间的有16个,回落幅度在2个百分点以上的有5个。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48.75亿元(居全国第8位),增长4.5%(居全国第14位),比上年增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一产业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

2014年,全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发展形势较好。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双增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462.7万亩,比上年增加57.9万亩(下同),同比增长0.8%;单产402.2公斤,增加7.1公斤;粮食总产再登600亿斤台阶,比上年增加15.1亿斤,同比增长2.6%,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六分之一。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到11月底,全省生猪规模养殖达到23万户,年出栏生猪5760万头,占比达到72%,同比增加1.5%。标准化规模场年出栏生猪3198万头,同比增加308万头,占全省出栏的40%。2014年还启动实施了487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工程。经济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预计全省油料播种面积1424.73千公顷,增长3.1%,产量233.77万吨,增长4.2%;蔬菜播种面积1340.24千公顷,增长4.4%,产量3859.40万吨,增长7.1%;茶叶产量15.99万吨,增长9.5%;水果产量920.79万吨,增长4.7%。油料、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6.6%和15.5%,分别提高0.2个和0.3个百分点;糖料、烟叶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16%、1.27%,比上年分别下降0.01个和0.14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增长超预期目标。预计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含烟草)完成销售收入1万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到7980亿元,增长19.7%。55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增长21.8%,比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速高出2.8个百分点;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1%。新增过亿元企业30家,达到437家。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平稳上升。截至12月10日,全省新增各类农机具49.86万台(套)。全年水稻播种面积6161.7万亩,机耕面积5606万亩、机插面积1273万亩、机收面积4375万亩,分别达到91%、20.7%、71%。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9%(耕、种、收的权重分别为40%、30%、30%),增长3.2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品种选育取得新成效。2014年共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44个,审定不育系6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21个。二是获奖取得新进展。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及应用”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1个项目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4个。三是超级稻推广迈上新台阶。全省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1721.2万亩,较计划指标增加100多万亩,超额完成绩效评估指标任务。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1.88亿元(居全国第11位),增长9.3%(居全国第15位),比上年增速下降了1.6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二产业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2014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中部六省第5位。近年来,湖南工业呈持续回落走势,增速换挡趋势比较明显。2002~2011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16%以上的平台上运行,年均增速达20.8%;此后开始持续下滑,2012年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14.6%和11.6%,并在2014年首次回落至两位数以下的水平。虽然近几年工业增速持续回落,但从近期走势看,增速在换挡同时也初显企稳。近三年的增速回落幅度不断收窄。2012~2014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5.5个、3.0个和2.0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全省39个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7%、11.1%、10.1%、9.3%、10.2%和9.2%,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均超过7%。

建筑业企业运行稳中趋缓。全省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20.97亿元,首次突破六千亿大关,增长14%。其中,在省外完成产值2020.29亿元,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47433.19万平方米,增长9%。全省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2030家,26.9%集中在长沙,长沙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3193.8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株洲市、衡阳市建筑业总产值名列第二、第三,分别完成472.56亿元和390.17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8%和6%。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突出,产值超百亿的5家企业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16家国有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05.16亿,增长11.1%,完成产值占建筑业产值40%。国有企业在外省完成产值1430.1亿元,增长18.3%,占全省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产值的70.7%。建筑业企业全年签订施工合同额12917.32亿元,增长12.9%。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6087.62亿元,增长25.1%;本年新签合同6829.7亿元,仅增长3.9%,比上年回落25.3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金额低速增长,可能对2015年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17.83亿元(居全国第9位),增长11.1%(居全国第1位),比上年下滑0.2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速高出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3724.50亿吨公里,增长6.3%。其中,完成客运量12.53亿人,旅客周转量1387.2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1%和4.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和2.6个百分点;完成货运量14.35亿吨,增长9.3%,比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2959.21亿吨公里,增长7.4%,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邮电业务总量530.39亿元,增长22.1%。2014年,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8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实现零售额4327.02亿元,增长13.6%。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零售的商品中,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0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服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11.48亿元,增长12.9%;居住类和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类分别实现商品零售额147.49亿元和408.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16.8%;中西药品类增长15.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0.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交通电器设备类实现零售额15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家用电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79.34亿元,增长12.3%;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84.64亿元,增长15%;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下降。2014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5439.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商品房销售额2299.11亿元,下降9%。其中,住宅销售额1858.58亿元,下降12.1%;办公楼销售额48.88亿元,下降43.6%;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343.28亿元,增长22%。

(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1.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6.2:42.2,与上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和0.8百分点,第三产业则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高出2.4个和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低6个百分点。

2.工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

2014年,湖南工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在生产增速换挡的同时,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取得了明显效果。产业高端化建设有成效。全省规模工业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3.5%,增幅明显快于采掘业(-4.8%)和原材料工业(4.3%),且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分别快1.1个和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4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11.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8%,增幅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18.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首次突破两位数水平(10.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速均在30%以上。产业集约化发展有提升。全省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7.1%,增幅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规模工业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幅均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幅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规模工业比重达59.0%,同比提升11.5个百分点。产业组织结构有优化。小微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协调增长势头较好。一方面,小微型企业增速继续领跑规模工业,产业组织活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实现稳定增长,成为支撑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14年,全省规模工业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8.1%,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略低1.5个百分点,增幅差距同比缩小0.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增长9.1%,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比缩小2.7个百分点。市场发展活力有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增长较快,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2014年,全省规模工业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幅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4.0%,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企业首位。

(三)能源消耗及工业效益情况

1.能源消耗情况

全社会用电方面,2014年,第二产业用电量为913.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其中,工业用电量为895.75亿千瓦时,增长2.9%。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用电量增幅降低4.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幅降低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为196.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增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分别为39.55亿千瓦时和57.57亿千瓦时,增长6.8%和10.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299.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其中,城镇和乡村居民用电量分别为161.27亿千瓦时和137.83亿千瓦时,增长5.3%和7.4%。工业综合能源消耗方面,1~11月,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869.86万吨标准煤,下降3.9%。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634.6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9%,增速下降4.2%。综合能源消费量居前三位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为1203.87万、1171.70万、1092.77万吨标准煤,增速分别为-13.3%、6.5%、-1.4%。

2.工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2014年,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1%,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523.20亿元,同比下降3.7%;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04元,比上年增加2.3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6%,比上年略降0.4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27.2亿元,同比减少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23.5亿元,减少1.0%;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3.1亿元,减少13.8%;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利润3.3亿元,减少3.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124.9亿元,减少3.3%;其他内资企业实现利润131.2亿元,减少10.1%。分大类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整体均实现盈利,其中有20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利润总额居前五位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实现利润140.6亿元、132.8亿元、115.5亿元、110.5亿元和99.4亿元,合计同比减少6.3%。分企业看,全省逾九成企业实现盈利,企业亏损面为9.4%,与上年基本持平;大型企业实现利润350.5亿元,同比减少20.3%;中型企业实现利润376.9亿元,减少2.5%;小微型企业实现利润795.7亿元,增长5.3%。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平均数为325.79万人,比上年略增2.2%。

(四)产业投资增长情况

2014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50.77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居全国第7位、中东部第1位,是近5年来最好排位。农林牧渔业投资提速。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09.96亿元,其中,农业完成投资377.54亿元,渔业完成投资40.21亿元。农业基础建设加强,其中,水利管理业完成投资355.42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工业完成投资9104.19亿元,同比增长14.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1.5%。服务业产业投资占比提高。全省服务业产业完成投资11919.63亿元,同比增长21.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4.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3066.5亿元,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加快5.9个百分点。民生投资得到加强。2014年,全省民生工程投资1529.95亿元,同比增长40.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4949.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投资2771.09亿元,同比增长18.7%;生物产业完成投资283.9亿元,增长19.9%;节能环保产业完成投资809.93亿元,增长31%。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2609.69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1%。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完成民间投资14409.77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6%,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五)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情况

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值19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其中,出口1230.4亿元人民币,增长33.9%,进口676.5亿元人民币,增长5.4%。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增长较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业务发展迅猛。一般贸易进出口1275.1亿元,增长20.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6.9%。加工贸易进出口535.5亿元,增长12.9%,占28.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货物69.6亿元,增幅达5.9倍,占3.6%。香港、东盟、欧盟为湖南前三大主要贸易伙伴。对香港双边贸易额为321.4亿元,增长20.4%;对东盟贸易273.3亿元,同比增长1倍,超越欧盟成为湖南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对欧盟贸易208.7亿元,增长1.7%。民营企业进出口一枝独秀。民营企业进出口1082.9亿元,增长50.5%,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6.8%,有力地拉动了湖南省外贸发展。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较快。机电产品进口253.4亿元,增加32.7%,占全省进口总值的37.5%;出口516.2亿元,增长44.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2%。主要资源类产品进口量增价跌。进口铁矿砂2048万吨,增长7.1%;铅矿砂34.4万吨,增加1倍。铁矿砂、铅矿砂、原油、煤等大宗散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2014年,全省新批外资项目539个,合同外资111.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新批项目56个,合同外资7.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第二产业新批项目304个,合同外资61.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84亿美元,增长12.2%,比上年加快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新批项目179个,合同外资42.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03亿美元,增长34.7%。从园区利用外资来看,全省80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不含工业集中区和综合保税区)共新批项目121个,合同外资41.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0%。其中14个国家级园区共新批项目60个,合同外资23.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57亿美元,增长17.7%,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2.0%。实际利用外资前3位的国家级园区分别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3.86亿美元、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27亿美元和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2.62亿美元。重大项目引进总体趋稳。全省新批外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34个。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4个,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3个。

二 2015年湖南产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总体趋好但难有大的改善

201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但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复苏的态势明显增强,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增速较今年有所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8%,较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2015年世界经济仍只是边际上的改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我国外贸出口仍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

(二)国内经济将保持稳中略降的中高速增长态势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将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预计2015年全国GDP将增长7%左右。

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一方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内容涵盖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这些政策多需跨年度操作,政策效应将在明年继续释放。另一方面,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政策效应也将会集中体现为通过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改革红利将逐步显现。2014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放宽市场主体准入,以及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价格改革等,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作用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显现出来,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

(三)省内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与全国经济运行一致,2014年省内经济也延续着回落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9.2%左右。展望2015年,尽管全省经济发展仍面临国际经济复苏力度有限、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省内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等挑战,但也面临系列促进经济企稳的有利机遇。

一是改革红利。随着户籍、土地、行政审批、国企国资管理、金融、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发展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2015年全面落实改革的制度条件更加成熟,改革有望更加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激发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二是政策机遇。2014年年初以来,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随着2015年新政策的出台和前期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有望进一步增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三是规划引领。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谋划编制之年,“十二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将加快推进以完成规划目标。《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的发布和实施,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望加快,将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为湖南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四是产业带动。2015年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强化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先导产业的积极推进,全省产业发展将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此外,随着京广、沪昆高铁大十字架的形成,湖南高铁沿线城镇、区域的发展定位、战略思路和产业布局有望进一步优化升级,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带。

三 2015年推进湖南产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时刻,专注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态势,是湖南迈出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所面临的又一次重要转型机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产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驱动、改革推动、项目拉动、开放带动,促使“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整体平稳快速健康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性进一步提高、人民福祉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思路

湖南产业发展要着眼于促改革、调结构,逐步打造“双引擎”,实现“双中高”,即要靠“培育打造新引擎、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实现“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发展”。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另一方面,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狠抓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推进湖南经济发展整体转型升级。

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把创新作为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引擎,抢抓创新红利,整合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政府扶持方式,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新手段,发挥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更加注重夯实基础。既立足当前,突出问题导向,及时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培育新兴产业,构建多点支撑产业体系,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四是更加注重营商环境。坚持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切实解决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三)工作重点

一是以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激发全省创新创业热情。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在研发经费投入、相关政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全面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加大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巩固和提升现有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先导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养老健康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研发设计、服务外包、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培育休闲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型业态。

二是以深化改革释放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突出改革重点,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以改革提升政府效能。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完善政府部门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三张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以改革破解融资难题。认真研究国务院43号文件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重点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改革,助推产业转型。细化落实扩大民间资本准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探索开展PPP、资产证券化融资,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以改革推进资源节约利用。积极做好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化,建立和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重点推进园区和城镇低效用地开发利用,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以重大项目稳定经济增长。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持经济中高速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推进项目建设,尤其是大项目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注重抓进度、抓重点、抓增量、抓落地,突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认真抓好磁悬浮工程、高速公路、长沙地铁、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优质高效。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保障房建设,推进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壮大本土企业,确保每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四是以区位优势打造新增长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大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的契机,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开辟新途径。加快湘江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的申报力度,落实新区功能定位。加强保税区建设。大力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争取尽快设立长沙综合保税区,继续建设和完善衡阳综合保税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等重要平台。

四 2015年湖南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一揽子改革试点为重点,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1.围绕全面改革框架,系统有序推进湖南产业发展

将当前的改革理念融入产业政策制定中,全省一盘棋的统筹布局和培育产业。一是建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产业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考虑一整套改革路径。建议详细调研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怎样的制度环境,而后从财税、行政审批、规划、配套设施、部门协作、考核体系等各方面,制定出一整套改革路径,形成联合推进机制,为产业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一个全面的、基础性的产业发展的原则性纲领。该纲领宜粗不宜细,把握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之前和之后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在这个框架下统一,新出台的各类相关政策措施要比照该原则性纲领进行预先审查。三是申请两个国家级重大试点:①向国家申请开展产业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着重从资源、环境、安全、产能等方面制定湖南产业“负面清单”目录,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严格参照目录来管理产业发展。②向国家申请设立“内陆港自贸区”试点,重点考虑在岳阳和长沙的结合部划定一个跨市的区域。

2.以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吸引投资创业涌入

广东、山东等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推进项目审批体制改革。湖南可充分借鉴先进省份的做法,出台《优化湖南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发展:一是从注重统筹、注重监管、注重公开性三个方面推进简政放权。清理和下放审批权限要注重部门间的统筹,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以大部制为方向,建立部门之间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协调园区之间恶性竞争问题,在土地、财税政策方面设定最低标准线。同时,加强政府监管职能,从管理政府向监管政府转变。加强信息公开,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公众监督和信用监管。二是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一方面,大力推动技术审查市场化改革。通过“剥离”推动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将技术性审查工作交由具有相应技术资质的合法机构进行审查。另一方面,建议政府不再直接搭建企业服务平台,而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购买生产性服务中介,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寻租等行为。

3.提升政府政策效率,提高产业发展能力

厘清政府政策扶持方向和扶持方式,以不影响市场机制为原则,对整个政策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一是增加普惠型扶持政策,减少针对产业的专项扶持。重点对企业研究开发与创新行为的普遍支持,对技术成果转化的普遍支持,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普遍支持,对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的普遍支持,对中小企业和创业发展的普遍支持,对人才引进的普遍支持,对于提升劳动者技能与职业培训的普遍支持。二是扶持重点从生产环节退出,向研发环节和消费环节转移。省及以下财政涉企专项资金政策取向由“厂商补贴”向“消费者补贴”转变。产业政策由“生产者优先”转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与“顾客驱动机制”,推动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三是探索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池”管理,成立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将省级相关的扶持资金,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和各产业专项等扶持资金归拢统筹管理,形成“资金池”,减少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成立3~5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投资扶持基金,从过去的直接给企业补助转变为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扶持企业发展。

(二)紧跟新兴经济发展态势,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围绕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革命等新经济发展态势,借助湖南已有的科技、文化、产业基础,提前布局,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1.围绕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前沿,建立与湖南基础相适应的新兴产业项目储备库

根据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湖南省已有基础的考察,可以考虑五个标准筛选重点领域,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项目储备库:①与趋势契合度高。切合全球发展趋势,切合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例如新能源与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等领域。②具有产业带动力。切入当前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具有很强产业链关联效应,对其他产业形成带动。例如智能制造、汽车等领域。③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例如创意设计等领域。④产业成长性好。需求弹性大,市场成长快,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发展空间。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⑤产业优势显著。该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大企业规模、技术储备、人才支撑、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支撑优势,发展后劲足,容易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例如工业机器人、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根据上述五个标准,湖南省分次分批遴选形成新兴产业项目储备库,并形成相应的扶持措施。

2.以产业、制度、基础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新兴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每一个生产力的大变革必然是各领域协同推进,彼此配套的变革。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产业的兴起,与之配套的是上游钢铁、石油等产业的发展,公路体系、加油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包括交通、金融保险、质量标准等相关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第三次工业革命也需要配套推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湖南在新的技术和生产力革命中,应该充分的考虑配套推进战略,而非零散、孤立地去发展几个产业。其一是产业间的配套。根据已有基础,遴选若干产业链、产业集群、重大示范工程,建立重点产业链群目录,围绕目录培育和引进产业,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配套和传承。其二是相关制度的配套。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梳理和形成一系列包括地方法规、财税扶持、战略规划在内的制度创新。其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根据重点行业的发展周期,提前布局基础设施,例如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就要加快宽带普及和提速、各领域数据库的建设、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等;电动汽车则加快充电站网点覆盖等。

(三)围绕“一带一部”定位,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围绕“过渡带”的定位,大力发挥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区域融合大发展之中;围绕“结合部”的定位,抓住京广、沪昆高铁开通的机遇,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引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放大湖南交通枢纽优势,实现长三角、中三角、珠三角“三角联动”,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格局。

1.分区域特色扩大开放,形成分工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各地区根据区位和资源禀赋,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时机,突出产业特色,加入跨国产业链,形成进出口生产加工基地。突出长株潭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带动作用。根据“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湘南地区要充分发挥紧邻珠三角城市群,与港澳、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直接对接的区位优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主攻方向。要将湘南承接全国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聚集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示范区要在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桥头堡和纽带作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大湘西地区要以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差别化政策扶持发展国际旅游,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大湘西人文”为特色名片促进湖南与国际的文化交流。

2.加快开放经济载体建设,为产业引进来、走出去夯实基础

一是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基地。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和壮大锑、钨、白银、金属锌、陶瓷、烟花鞭炮、打火机和小五金、生猪和肉品、优质绿色有机茶、罐头食品和盐渍菜等出口商品基地。以郴州、永州和衡阳为主体的湘南三市加工贸易基地,重点依托郴州出口加工区和“蓝宁道”(蓝山、宁远和道县)三县,建设以承接广东产业转移为主要方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综合型加工贸易基地。二是加强保税区建设。大力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争取尽快设立长沙综合保税区,继续建设和完善衡阳综合保税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等重要平台。紧密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推进长沙海关通关作业一体化改革。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利用外资的载体作用。规划国际工业园区,借鉴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等成功经验,探索与外国政府合作共建园区,创建中美、中韩、中德、中英、中日、中新等投资创业专门园区。

3.完善物流配套设施体系,为产业要素流动提供便利

进一步完善枢纽功能,降低物流成本,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加快国际航空港站建设,积极开发国际航线,重点开发通向发达国家的国际航线,吸引周边省份通过湖南的国际航线走出国门。将长沙定位于全国高速铁路中部枢纽,加快形成长沙与东盟、欧洲及长三角、珠三角的高速联结,扩大长沙三小时经济圈范围。加快14个市州相互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发挥湘江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作用,加快岳阳长江大型水运港口建设,加大与周边省份的水运物资合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湘江、长江黄金水道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

(四)鼓励创业创新,推动创意成果的产业化

1.将加快创业型经济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打造全民创业氛围

全面落实《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的意见》,从省级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创业型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把营造创业氛围、鼓励支持创业,作为一项最大的富民工程来抓,全面制订和落实各项支持措施,解决创业难题,进一步形成创业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深入加强规划引导,编制湖南省创业型经济发展规划,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要素配置、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完善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举措。

2.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创业型经济的配套体系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化、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为特征的服务平台。一是加大行业自律组织培育,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推广汨罗“联保贷款”等创新模式,即允许同一市场或产业集群内3家以上小微企业通过“联保”方式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鼓励园区内部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二是建立区域中小金融体系,加大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创新,在民营资本进入上率先试点突破,引导区域中小金融机构服务本土企业。三是彻底清理中小企业创办和经营中所需缴纳的各类税费,试点建立中小企业税费支付整合系统,归并各类税费,实施简单低税制。例如,可考虑按照纯利的固定比例缴纳,建议在10%~20%之间,每月一次定时定点办理。

3.围绕创业要素创新,加快创业型经济的培育

一是打造载体。产业集群中的创业氛围更为活跃,创业成本更为低廉,创业配套更为完善。建议围绕湖南省优势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聚集发展,提高企业之间协作配套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围绕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区域品牌产业基地,为中小企业和全民创业提供发展载体。二是引入动力。以承接产业发展为手段,带活本土配套产业、同类产业的创业发展,推动创业,不断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三是激发活力。鼓励高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完善由政府补贴的社会化创业培训机制。重点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开展专职、兼职、合伙等灵活多样创业活动,并在编制、社保等机制上灵活处理。引导企事业单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争当全民创业的参与者和带头人。利用闲置厂房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开辟城市夜市场所,为创业者提供低租金、零费率的创业场所。

4.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产业创新联盟为载体加强协同创新。支持产业联盟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方案选择、重大研究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大胆实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带动资金链。继续推进湖南省多点支撑的重点产业关键技术产业联盟建设,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提高实效。二是打造湖南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借鉴北京的“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的做法,采取行业分类聚集的方式,首批建立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和生物医药等几大领域平台。建议以湖南省科技厅牵头联合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开放科技资源多且条件成熟的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以协议的形式共建湖南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三是以市场引导成果转化。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化导向不够,很多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不具备转化的市场前景。建议注重市场化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企业的研发项目转化,借鉴温州创业园的做法,孵化器主要向企业再创业领域倾斜,鼓励企业的新产业、新产品试产孵化;鼓励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研发需求,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