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石化对非洲能源合作成效及前景

中国石化对非洲能源合作成效及前景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采、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化纤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储运;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和其他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近年来,中国石化克服全球经济下行和油价低迷的困境,主动把握国家政策和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围绕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聚焦提质增效升级,以改革创新来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自身实力,加快推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迈向中高端。2015年中国石化在国际能源企业排行榜上位列第四,比2013年提升了6个名次,公司营业收入20188亿人民币,全年加工原油2.36亿吨,同比增长0.5%;生产成品油1.48亿吨,同比增长1.5%。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攀升,2015年中国进口原油334亿吨,较2014年增加8.8%,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60%。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中国石化做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目前承担着我国70%的原油进口任务,其中非洲占公司原油进口的1/5左右。同时,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和资源发展战略,多年来积极拓展其他海外业务。当前中国石化海外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境外油气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实现境外权益油气当量产量4436万吨,达到了与国内产量相当的水平,其中约43.5%的境外油气产量来自非洲地区,非洲业务在公司的国际发展战略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化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苏丹、南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中非共和国、刚果(布)、加纳、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喀麦隆、安哥拉、加蓬、乌干达、肯尼亚等16个国家开展各类能源合作业务。

一 中国石化与非洲能源合作情况

中国石化在非洲的主要业务类型与其他地区相似,包括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石油工程承包和原油贸易。近年来,中国石化在非洲的三大业务板块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一)油气勘探开发投资

非洲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石化获取海外资产的战略目标地区之一。目前中国石化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加蓬、喀麦隆、尼日利亚、南苏丹和苏丹等8个国家投资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在上述国家拥有当量不等的权益油。

1.安哥拉

安哥拉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曾长期被BP、Shell、Total、ExxonMobil、Eni、Petrobras等国际石油公司垄断,为获得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权益油,中国石化通过与BP和Total等国际一流公司的合作,成功进入其深海领域的勘探和开发,成为安哥拉最大的油气投资者和区块持有者之一。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安哥拉海上共拥有5个深水和超深水勘探开发区块,累计完成权益投资150亿美元。2015年完成权益油气产量549万吨。

2.中西非地区

2009年中国石化通过收购Addax公司,目前已成为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的主要油气生产商之一,年权益油产量为545万吨。

3.中北非地区

多年来,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于寻求阿尔及利亚、埃及和南苏丹等传统资源大国的重大油气资产的进入机会。目前在阿尔及利亚、南苏丹年权益油产量约为118万吨。在埃及,中国石化于2013年8月31日收购阿帕奇公司埃及资产1/3权益,成为在埃及最大的中资企业。2015年,阿帕奇公司成为埃及第一大油气生产商,中方权益油气产量为584万吨。

(二)石油工程承包

石油工程承包是低油价时代利润相对最有保障的项目,也是国际竞争激烈、拓展难度最大的项目。通过持续努力,中国石化目前在阿尔及利亚、埃及、刚果(布)、加纳、加蓬、喀麦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南苏丹、尼日利亚、尼日尔、中非共和国、乍得、乌干达等15个非洲国家获得并开展石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钻修井、物探、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等业务,还从事油田地面工程以及民用工程建设,在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油气资源开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充分显示了中国石化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实力。目前中国石化在非洲正在执行的工程承包合同额41.2亿美元,约占公司全球石油工程承包板块合同总额的23.6%。

(三)原油贸易

非洲是我国实现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石化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年进口量仅次于中东地区。近年来我国进口非洲原油数量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近3000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6454多万吨。其中,2015年进口量前十的国家依次为安哥拉(约3900万吨)、南苏丹、刚果(布)、利比亚、加纳、赤道几内亚、加蓬、埃及、苏丹和喀麦隆。

二 在非洲合作开发油气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石化等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加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中非能源合作仍存在众多挑战。

(一)境外政治和公共安全风险持续升高

中国石化等能源企业在非洲大部分项目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不发达,政局不稳定,种族冲突、宗教矛盾不断,恐怖袭击频发,社区关系复杂,在境外的工作人员生活环境恶劣,热带疾病流行,给生产经营和业务开拓带来了巨大风险。

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北非国家经历了“阿拉伯之春”运动,国内社会阶层分化严重,“马格里布组织”“穆兄会”等恐怖势力长期活跃,针对大城市、油区的恐怖袭击时有发生。2013年1月阿尔及利亚伊利齐省被袭的BP营地距离中国石化的作业营地仅60公里;尼日利亚南部三角洲绑架劫持高发,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在产油区项目的安全运行;几内亚湾海盗活动猖獗,2015年曾连续发生针对中国能源企业海上油田船只的绑架和袭击活动;尼东北部“博科圣地”恐怖活动频繁,影响范围还包括乍得、尼日尔和喀麦隆等国;苏丹和南苏丹存在国界线和原油管线过境费用等问题,且两国境内都盘踞大量反政府武装组织,直接影响中国能源企业在两国油区的作业安全。

同时,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恶化,抢劫等事件高发。2016年3月中国石化在南苏丹某项目遭遇入室抢劫,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财产损失;中非政局持续动荡,总统几经更迭,政府控制力弱,中国石化等中国能源企业在中非项目自2012年底至今处于暂停状态等;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因靠近索马里,境内“索马里青年党”及“欧加登民族解放阵线”等组织活动频繁,两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都面临较高恐怖袭击风险。2007年4月,中国石化下属的物探项目曾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遭遇恐怖袭击,导致人员伤亡,损失惨重。

此外,非洲地区广泛分布的黄热、疟疾、流脑、霍乱、锥虫病、埃博拉等各类热带流行疾病和疫情也对中国能源企业在非业务构成威胁。其中,尼日利亚、南苏丹、乌干达、加蓬等国人员患疾病情况尤为严重,患疟疾比例超过1/3,2015年中国石化一名加蓬籍员工罹患非洲锥虫病去世。

(二)政府效率和腐败问题突出

部分非洲资源国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审批时间长,相关许可限制以及工程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严重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非洲多数国家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突出,政府内部派系争斗激烈也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巨大困难。如中国石化有的区块到期后,延期事宜总是久拖不决,使中方利益受到损失。又如,中国石化承担的阿尔及利亚水管线工程项目竣工投用两年多了,验收工作一直受到业主和工程监理的无端拖延和阻碍,不但工程尾款收不到,还要支付本应由业主承担的高额运维费用。

(三)法律和财税风险居高不下

非洲国家的法律和财税条款经常发生变化,有些国家存在对外国资产进行国有化征收的风险。中方在非洲多数国家采取产品分成的合作模式,优于打包带资等其他合作模式。现在非洲国家想通过改变石油法、改变石油对外合作合同和合同模式来挤压中国能源企业利润,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资源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资源的控制力度,财税政策和合同条款更加苛刻,如尼日利亚等国正在酝酿新的《石油工业法》,其草案条款规定对财税条款再收集。另外,部分国家为了保证本国公民的就业率而过分强调用工本地化,对中方人员实行配额管理并限制发给劳动签证,但当地劳动力又基本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使得项目实施困难重重。

(四)赢利空间受压风险高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掌握了非洲的优良油气资源,非洲目前的油气勘探开发已由陆上走向海上、浅水走向深水、浅层走向深层,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加大,极少发现出油率高的项目,投资成本升高。而在油价大幅跳水、工程技术服务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人工成本等却持续走高,赢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同时,资源国政府及业主甲方也受到油价低的影响,要求能源企业降低工程承包价格,挤压能源企业在境外的赢利空间,资源国政府和业主/甲方拖欠项目款项的现象频繁发生。当前境外项目离预期的回报率、利润率相差很大,各能源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五)中国企业自身仍存在各种问题

一些中国能源企业自身问题突出,影响了在非业务的顺利开展,损害了中非传统友谊。特别是私营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在所在国造成了恶劣影响。部分企业只顾追求自身利润,在项目实施中不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激发了与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矛盾。某些企业不注意回报当地社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责任感,当地用工和当地采购的比例太低,引起当地舆论的不满。一些中国员工不能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宗教风俗,文化融合差,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言行不检,让当地人产生误解和敌意。另外,一些中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的现象,甚至利用非洲国家的内部矛盾来打压竞争对手,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形象,也让敌视中非合作的政治势力得以口实,危害中非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

三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解决当前中非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力推进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财税扶持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企业投资风险。同时,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促进原油贸易本币结算。另外,应利用中非论坛来推广中国标准,并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一)完善财税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广大非洲地区,尤其在西非和北非,多数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勘探工作尚不充分,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同时,相对其他大陆,非洲多数国家执行的产品分成合同及财税条款较为宽松,油气合作潜力较大,总体上对外开放程度高。中国石化现有海外油气资产主要位于非洲地区,非洲也是中国石化进一步获取海外权益油气最现实的目标区。但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地区也是投资风险较高的地区,多数非洲能源项目属于不成熟项目,基础资料和数据不健全。中国能源企业投入非洲项目,不仅一切工作要从头干起,还要承担较高的投资失败风险。但正是由于非洲能源项目的风险较高,其回报也相对较高,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意义更加重大。

(1)考虑到企业独立承担投资风险的能力仍然有限,政府首先应继续执行已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如为能源合作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和优惠贷款,加大对海洋和天然气等项目的专项扶持。

(2)当前国际油价低迷,世界各国能源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大,西方能源企业的海外勘探项目一再减少,目前是西方能源企业的危机,但可能是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勘探市场的良机。国家应建立海外风险勘探基金,鼓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开展海外油气勘探,从上游链条提升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控制能力。

(3)非洲能源项目是高风险项目,为增强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在非洲能源项目投资的抗风险能力,国家应完善能源企业海外并购的保险机制,建立国家海外风险勘探开发项目保险基金。

(4)当前国家对海外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更多从年度财务回报的角度考查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益,没有考虑海外油气投资项目的成本回收和赢利的周期性以及低油价对项目经济性造成的客观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能源企业对非洲等高风险地区的投资积极性。考虑到能源投资周期往往长达二三十年,且国际油价长达数年的周期性波动,国家应该按照不同投资项目的性质调整审计的绩效标准,并适当放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的审批标准,鼓励中国能源企业投资非洲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占据国际油气开发的制高点。

(二)从各方面加强风险管理,保障企业投资安全

(1)当前国内各部门和各种机构都不同程度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支点国家”进行了海外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但由于标准不统一,信息来源不够清晰,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各方做出的结论南辕北辙,指导意见模糊不清,既让企业应接不暇,又让企业难以采取有效措施甚至做出错误判断。为更好地执行国家对外合作战略,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加强风险评估,对一些政治不稳定国家的政局走向和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针对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等具体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指导相关企业准确识别和管控风险,提供安全信息并及时对相关企业给予预警,强化“走出去”企业的“风险源头控制”,避免企业盲目运行风险不可控的项目,减少海外业务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境外领事保护工作,敦促相关企业切实完善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强化赴非人员安全培训和教育,协助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法规,监督企业落实安保设施和安保力量配备,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并定期修订和演练,强化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理念,注重引导企业从事当地公益事业和惠民工程,帮助当地民众改善民生,妥善处理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实行用工当地化,为当地多创造就业机会等。

(3)针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协调制定完善和可靠的应急机制,协调国内政府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境外使领馆、境外企业,共同建立健全应急和危机处置机构,配备应急设施和应急网络平台,采用现代化应急通信手段,提前收集和准备各类应急资源,有条不紊地开展事件处置、资源调配、后勤协调、舆情应对等各项应急工作。

(4)政府应协助企业持续不断地监督和完善境外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考核,促使境外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工作。中国石化的实践证明,有效地监督和持续地完善境外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境外企业员工的安全,避免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自2008年以来,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境外人员安全工作,持续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到目前保持了中国员工境外零死亡(慢性病除外)的纪录。

(三)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

(1)国家对非战略的实施主体众多,在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往往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企业在对非合作的具体项目上难以得到统一和具体的指导,增加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遇到问题和障碍也不容易得到有效支持。

(2)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属于良性竞争,但企业之间也存在过度竞争问题,不利于中非合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政府部门缺乏统筹协调,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得不到有效平衡,甚至影响了整个行业在非洲的发展。

(3)当前在非大型项目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对外援助和政策性贷款等融资方式成为各企业关注的焦点,国家需要形成统筹协调的措施,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融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欧洲和日本的融资成本已经低于1%,中国能源企业在面对西方公司低融资成本的竞争时,更期待政府能够统筹安排政策性资金,以更有针对性地推动落实重点国家的项目。

(四)利用对非援助手段,促进原油贸易本币结算

在政策上鼓励支持能源企业利用原油贸易平台进行人民币结算。中国油气进口一直占国家进口产品的最大份额,是消耗国家外汇的重要开支类别。中国石化作为国家油气进口的主要行为主体,在原油进口和成品油销售过程中,要经受汇率波动的冲击。同时,中国石化对外投资项目要使用大量外汇占款,部分资本回收则使用当地货币,受到汇率变动的冲击问题更加突出。为解决汇率波动问题,中国石化与兄弟企业曾经做过各种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从与伊朗能源合作的经验来看,实行人民币结算,对交易双方都有裨益。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成为国家抓紧实施的对外合作重点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人民币作为对外援助的直接使用货币,并在对非贸易中提高人民币交易的比重。

(五)发挥中非论坛引导作用,实现中国标准“走出去”

以中国石化对非油气勘探开发和石油工程承包的经验来看,中国标准的推广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能否“走出去”的关键因素。非洲国家普遍执行西方国家的工业标准,不仅制约了中国设备和材料的出口,也使得中国技术潜力难以发挥,标准转换的程序还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本。目前来看,单靠企业自身力量,依靠单一项目来推行中国标准,不仅进展缓慢,影响项目进度,而且更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刻意阻挠。为了更好地在非洲推广中国标准,政府应充分发挥中非论坛的作用,提升中国标准的认知度,促进《中国制造2025》在非洲的实施。中非论坛是中非合作的最重要平台,在非洲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支持,通过中非论坛来推广中国标准,将更受非洲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容易被非洲社会各阶层接受。

(六)加强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

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资源论”和中国在非洲实行新的“殖民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洲国家舆论,掀起的资源民族主义风潮不容小觑。一些中国在非大型项目受到较大冲击,甚至导致一些意义重大的项目下马。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对非战略的实施,避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政府应加大对非正面引导和宣传,消除资源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企业的误解,切实营造中非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为中国对非投资保驾护航。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