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第一节 结论

(1)系统梳理了产业转移理论和产业安全理论。基于中心—外围区域经济理论的产业转移,外围的边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可以将京津冀区域的首都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外围包括天津和河北,同时天津也可作为京津冀的次中心。系统分析了产业安全理论的内涵、理论框架、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义产业安全理论概念,并构建了一套产业转移的广义产业安全评价体系。

(2)首都北京应以中国特色世界型城市为发展目标,着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传统产业和带有污染性产业以及大型设备制造业转移出去,进一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以提升首都服务功能,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应以北方先进制造工业城市为发展目标,稳妥承接北京将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并将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纺织、造纸以及印刷等产业转移出去,加快成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应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转移出来的食品、钢铁、建材、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并进行改造提升,努力形成特色。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支撑区。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还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成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的重要基地。

(3)经过产业转移,在京津冀区域形成“一核”“双城”“三轴”“四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指以首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双城”指两个主要引擎——联动辐射带动作用的北京和天津。“三轴”指沿京津、京石、京唐等主要通道,以轴串点,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要素沿轴聚集。“四区”指环中心装备制造区、北部生态旅游区、沿海能源重化工业区和中南轻工业区。

(4)以产业转移和广义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都市经济圈发展经验,结合现在京津冀的发展现状,评析了产业转移三方面的影响因素,重点加入了过去不重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基于PSR的框架模型,建立了一套影响产业转移的指标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产业转移的压力、生产要素的状态和生态环境的响应三个方面,并用该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区域16个产业做了实证计算分析及评价,结果认为这16个产业转移综合评价良好。

(5)探索了构建京津冀产业转移与发展协调机制的可行性与现实基础,主要包括京津冀三方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梯度性,以及三方共同的利益性。这些可行性的探索有利于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进行合理转移,既要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差异化发展。最后结合三地具体实际,分别从中央政府、产业转移方、产业承接方角度提出了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创新点

(1)提出京津冀区域发展应是市场导向在前,政府引导在后。整体把握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重视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在行政区划不同的情况下,指出不必过分强调外围地区的边界。

(2)构建了比较行业增长率,在计算产业梯度时,对产业转出地增加了动态产业变化分析,综合判断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行业。

(3)提出了“广义产业安全理论”概念,并基于广义产业安全理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广义产业安全理论最强调的就是产业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随着京津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此为背景的产业转移选择将会越来越重视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4)建立了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转移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相应指标进行筛选和层次分析,把整个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看成一个大系统,分析系统内产业转移的动力、生产要素的状态以及环境的响应,以此对16个转出产业的影响做了实证评价。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书结合京津冀区域的实践,努力通过产业转移研究解决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作者虽然努力探索了该区域产业转移的市场驱动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基于广义产业安全的产业转移评价体系以及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但由于自身学术水平有限,因此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1)市场驱动和政府调控是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又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太多,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会跟着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跟踪完善。

(2)产业转移效果评价指标仍需做深入考虑。随着京津冀区域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广义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选取的“PSR”系统的相关指标也需要随之调整。

(3)基于广义产业安全理论的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

从北京16个转移行业的计算案例可知,该评价体系是建立在2009~2014年六年相关数据基础上的,也可以说评价结果是以六年各指标数值的平均数为依据计算出来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对未来产业转移进行评价,未来的有关数据并不能体现在指标体系已有权重的计算过程中。因此,对指标权重的计算做进一步改进,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