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OPEC不会调整石油供给策略

OPEC不会调整石油供给策略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本节写作于2015年末OPEC第168次会议召开前夕,逻辑上与《OPEC决定是“破罐破摔”还是“弃卒保车”》一文相承接。在会议召开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进入了高度不确定状态,各方参与者和研究者对OPEC未来策略的可能变化莫衷一是。本节中,作者通过分析得出预判:OPEC在此次会议上不会调整策略,而会继续保持上一年会议提出的既定做法。几天之后的会议公告证实了作者的预判。

国际石油市场自2014年6月以来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下跌和低迷,在决定供给需求的基本面因素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地缘政治因素和OPEC策略成为影响未来石油价格走势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2015年12月4日,OPEC将在维也纳举行第168次会议,会上将就石油市场现状进行讨论并决定未来半年至一年的石油供给策略。随着这次会议的邻近,国际市场上与原油相关的交易也进入了一个比较谨慎的静默期。

2014年11月,OPEC会议做出了维持3000万桶/天的配额上限不变的决定。那么时隔一年,在多数成员国都深受低油价之苦的情况下,OPEC会继续上一年的策略呢,还是会有所调整?换句话说,OPEC会不会达成限产协议,通过一致行动来提振石油价格?

首先,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展望数据,2016年全球的石油需求为9580万桶/天,非OPEC国家的供给约为5770万桶/天。假设OPEC天然气凝液产量增加至680万桶/天,那么供需平衡点上OPEC的原油供给为3130万桶/天,高于OPEC目前3000万桶/天的配额上限。从这个角度看,除非OPEC有强烈的意愿抬高油价,否则没有必要对3000万桶/天的上限进行调整。

其次,OPEC是否有强烈的意愿抬高油价呢?直观上看,卖东西的人总希望所卖之物价格越贵越好,OPEC当然也不例外。但身处市场中的参与者很清楚,意愿取决于能力。尽管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双层寡头市场,OPEC占全球石油总供给的40%以上,但是其市场势力是有限的。大量的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多数历史时期,OPEC并非像卡特尔那样行事。这是因为,即便在寡头市场结构下,对市场份额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OPEC想要提振油价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OPEC很难做到借助其市场势力来抬高油价获益。

原因一,如果仅在短期减少供给,那么考虑到当前高企的库存,难以起到抬高油价的作用;而如果长期减少供给,那么其份额会被其他产油国抢走。这一困境也是2014年底会议上OPEC艰难选择了“弃价保额”的主要原因,现在仍然存在。

原因二,考虑到价格弹性,如果仅小幅减少供给,OPEC难以获得收益;而大幅减产的可行性和约束力则都是存疑的。例如,5%的减产即便能引起略高于5%的价格提升,但对于总体上提高石油出口收入来讲效益并不明显,杯水车薪;而20%甚至更大幅度的减产虽然对应的价格弹性会更大,但在目前大多数成员国都面临财政压力的低油价环境下,大幅削减配额协议达成的可能性并不大。

原因三,最大的成员国沙特阿拉伯并没有强烈的意愿来减产提价。沙特阿拉伯占OPEC全部产能的1/3以上,在组织内部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石油王国”固然在意石油价格的涨跌,但当前最关心的乃是其在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与主要域外大国之间的关系。尽管低油价对沙特阿拉伯财政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与其他OPEC国家相比,沙特阿拉伯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小,远未到难以支撑的地步。况且沙特阿拉伯非常清楚,石油是一个周期性产业,只要替代技术尚未大规模商业化,油价早晚会止跌回升,届时依靠丰富低廉的石油储藏,沙特阿拉伯依然是最大的供给方之一,所以大可不必逞一时之意气。因而与区域大国地位和政治稳定相比,提振油价对于沙特阿拉伯而言只是次级目标。

原因四,OPEC内部成员国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集体决策面临困境。有些成员国是希望提振油价的,有些意愿则不是那么强烈。前者以委内瑞拉等外围国家为代表,后者以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为代表。两个群体在石油储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差异很大,因而期待的石油政策也不同。即便各方就限产提价达成一致意见,配额分配难题也可能足以让计划搁浅。最简单的做法是各成员国按照比例分摊配额削减任务,但实际上这并不公平,而且因为很难保证所有成员国都激励相容,所以即便达成了协议,也会有人不遵守。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尽管不是单次博弈而是重复博弈,但如果沙特阿拉伯无法或者不愿动用惩罚机制作威胁的话,那么就无法确保其他成员国遵守。在历史上,沙特阿拉伯曾经担当大国义务,承担了主要的减产责任,但这一次很难认为它还有能力、有意愿这么做。沙特阿拉伯目前的上策是在欧洲和亚洲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而不是当“带头大哥”主导风险很大的限产协议来自缚手脚。

最后,研究石油经济历史可以发现:影响OPEC行为的因素绝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包含政治因素。例如,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是由阿以冲突这一政治原因引起的,阿拉伯国家为了反击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而开始石油禁运,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迅速飙升到10.65美元/桶。“第二次石油危机”背后也不乏政治和国际关系冲突的身影。西方学者在研究这些历史时往往只片面强调石油价格攀升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而很少提及石油价格为什么会迅速上升,阿拉伯国家为什么会进行石油禁运。两次石油危机常常被经济学家看作卡特尔利用市场势力抬高价格并进而损害社会总福利的经典案例,但如下事实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果抛开当时特殊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环境的话,那么OPEC其实很难达成一致行动协议,所谓的石油危机也很难发生。事实上,OPEC利用的不仅是市场势力,还包括政治宗教势力,而且如果缺失了后者作为前提,OPEC的市场势力很难起作用。记住这一点对于理解预判OPEC当下和未来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当前中东地区正处于地缘政治大变革的时期,但并未出现类似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夕的政治宗教势力格局。

综上所述,OPEC更可能做出的决策是维持上一年的表述,而非改弦更张。同时,为了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维护OPEC的团结,还会对部分成员国的配额进行重新分配。当然,考虑到需求在增长,“维持3000万桶/天不变”与上一年的“维持3000万桶/天不变”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达成限产提价协议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