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国际油价暴跌及其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

国际油价暴跌及其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2014年6月以来,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经历了断崖式暴跌。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价格为例,WTI原油期货自2014年6月12日的最高价每桶107美元,暴跌至2016年1月20日的最低价每桶27美元,跌幅75%左右。国际原油市场其他主要期货品种,如北海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米纳斯原油等均经历了与WTI原油类似的价格暴跌和深度调整过程。

一 国际油价深度调整原因的综合分析

2014年至今的国际油价深度调整由多重因素共同造成:既有国际石油市场供给和需求基本面因素,也有国际石油库存高企、亚洲新兴经济体汇市和股市巨幅波动、美元走强及国际金融市场投机、伊朗核问题和解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等短期原因。

(一)供给面因素

一方面,美国致密油产量大幅增加。自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石油产量由日均生产8983万桶,增加到日均9552万桶,日均增加569万桶;美国石油产量由日均生产1168万桶增加到1504万桶,日均增加336万桶,占同期全球石油产量增量的59%左右。[1]在美国2014年和2015年的石油总产量中,致密油产量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美国致密油产量的快速增加,是全球石油供给增加的重要原因。[2]2006年1月至2015年9月,美国致密油产量由日均37万桶增加到日均448万桶左右,15年间产量增加超过10倍(见图1)。[1]

图1 2006年1月至2015年9月美国致密油产量

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并未如历史惯例进行“限产保价”。在2014年6月至今的此轮国际油价深度调整中,为了保持自身市场份额,再加上自身成本优势,对油价下跌有较强承受力,欧佩克并没有采取“限产保价”措施。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欧佩克整体的石油产量稳定在日均3600万桶左右,在个别季度略有下降。在此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主要减产国家是利比亚、科威特和阿尔及利亚。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分别从日均307万桶和1115万桶增加到405万桶和1201万桶;而同期利比亚石油产量则从日均144万桶锐减至50万桶。从总体看,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增加基本被利比亚、科威特以及阿尔及利亚的产量下降所抵消,欧佩克虽然在此轮油价暴跌中并没有如历史惯例减产稳价,但其石油产量总体也没有明显增加(见图2)。[3]

图2 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美国及OPEC、非OPEC石油产量

(二)需求面因素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石油需求增加有限。一方面,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PMI多数挣扎在荣枯线以下。2015年11月,上述五国的PMI分别为47.2、49.1、47、51.2、52。[4]这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其石油需求增加有限。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2015年11月,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PMI分别为50.2、52、51,略高于荣枯线,[4]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其石油需求量大幅减少。

(三)全球石油库存高企增加石油供给预期,加大油价下行压力

受低油价影响,自2014年以来,全球石油库存持续快速增加,从2014年1月的41.3亿桶增加到2015年3月的43.3亿桶左右(见图3),高企的石油库存增加了石油市场的供给预期,加大油价下行压力。

图3 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全球石油库存

(四)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汇市和股市巨幅波动影响国际石油市场

2015年8月初,中国央行进一步放开人民币汇率管制,导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自2015年8月11日的1∶6.20升至8月13日的1∶6.39,人民币贬值3.1%。[5]人民币贬值引发其他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2015年8月亚洲货币贬值2.4%,创下2008年之后最大单月跌幅。人民币贬值和中国PMI下滑,造成8月中国股指暴跌。2015年8月28日,中国上证指数跌至最低2850点,相比2015年6月12日的5178最高点,跌幅45%左右。[5]由于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悲观,全球股市,尤其亚洲国家股市也随之暴跌,2015年8月亚洲国家股市下跌8.7%,创下2011年之后最大单月跌幅。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汇市和股市巨幅波动,使国际原油市场对全球经济预期更加悲观,从而导致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行。

(五)美元持续走强及国际金融市场投机

美元走强及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一是国际原油多数以美元计价,美元与油价二者之间存在反向互动关系,美元升值则油价下跌;二是美元和石油均是国际市场重要投资品种,美元走强会导致包括原油、黄金、白银在内的其他投资品价格下跌。2014年年初至2015年年底,美元指数(DINI)最大涨幅27%,黄金最大跌幅24%,白银最大跌幅37%,WTI原油最大跌幅66%左右。[6]

除上述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原因外,诸如伊朗核问题和解[7]、美联储加息预期[8]及印度尼西亚可能重新加入欧佩克等其他因素,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影响国际油价,推动国际油价深度调整。

二 作为评价和预判国际油价重要参考的百年油价规律[9]

国际油价自2014年6月的最高点每桶107美元,暴跌至每桶30美元左右,虽然从短期看油价跌幅巨大,但是,如果将当前油价置于之前154年国际油价变动的长时期演变中进行分析,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并非极端低价,而是大致处于国际油价的历史平均水平(见图4)。

图4 1861年以来国际油价变动情况

首先,在此前的154年间(1861~2014年),如果以2012年美元计价,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的共有119个年份,超过总年份的3/4,也就是说,低于40美元/桶的价格是之前154年期间国际石油价格的常态。

其次,在之前的154年间,国际石油平均价格仅为每桶33美元。其中,国际油价大部分集中在每桶15~35美元,如果将目前每桶30美元的国际油价置于历史油价走势中,目前的石油价格略低于历史均价。

再次,在之前的154年间,有四次超过每桶100美元的极端高油价,这四次极端高油价均是由于当时主要石油产出国发生战争,使得全球石油供给预期锐减。第一次是美国内战(1861~1865年),此次内战使1864年的油价高达每桶118美元;第二次是两伊战争(1980~1988年),此次战争使1980年的国际油价达到每桶103美元;第三次是伊拉克战争(2003~2010年),伊拉克战争发生数年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2008年达到每桶104美元;第四次是利比亚战争(2011年),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以及持续至今的“阿拉伯之春”使国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达到每桶110美元以上,国际油价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高达每桶114美元、112美元和119美元。[10]

历史上四次推高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的战争,均有两个共性:一是发生在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二是属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战争或动乱。美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以及“阿拉伯之春”波及的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均是世界重要石油产出国,除美国外,其余国家均为欧佩克成员国,其石油产量变动对国际石油价格会起到相当程度的影响。[11]

最后,在1861~2014年的154年间,低于15美元/桶的极端低油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衰退造成石油需求减少。1892年、1933年的极端低油价均由经济衰退造成。而1915年、1945年和1946年的极端低油价则分别因为一战和二战导致全球经济低迷、石油需求减少。二是新增可观石油供给。例如,1892年的极端低油价除了当时经济衰退的因素外,还源于美国和俄罗斯原油生产的增加,以及印尼苏门答腊岛开始生产原油。1910年和1911年的极端低油价主要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新油田。因为经济大萧条,1933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低至每桶11.9美元,除了当时经济大萧条的因素外,还因为在美国的东得克萨斯发现新油田,增加了原油供给预期。此外,在1952年以及1960~1972年的十余年间,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在低于每桶15美元的极端低价位运行,之所以如此,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东以外其他地区的原油产量快速增加以及当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大幅增加。[12]

低于每桶15美元的极端低油价多数源于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减少、新增规模可观油田导致原油供给增加等供需基本面的变动,因此低油价持续时间往往相对较长,这是因为改善供需基本面需要一定时间,油价回升速度较慢,短时期回升幅度相对有限。[13]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国际油价下探到每桶30美元以下的可能性较大。

三 国际油价趋势预判:在致密油边际成本下限达到中期平衡

探讨国际油价未来走势可以分为短期和中期两种情况。

(一)短期:国际油价将继续探底,但下跌空间有限

在推动国价油价下行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再加上短期市场的恐慌情绪,国际油价将下探到30美元以下。但是,从2016年年底开始,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极有可能将稳步回升。

首先,2016年全球石油库存增加预期放缓,国际油价下行压力减轻。2015年下半年,全球石油库存增加有所放缓,日均增加150万桶左右。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16年,全球石油库存增加将进一步放缓,日均增加80万桶左右。[14]

其次,2016年全球石油消费预期将稳步增加。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16年全球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的需求将继续稳步增加,日均增加140万桶左右。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全球经济状况向好,预计2016年世界实际GDP增长2.8%,比2015年增加0.4个百分点。201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加仍然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美国的石油消费增长,预计中美两国2016年石油消费日均增加量分别为30万桶和10万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随着欧洲经济复苏,预计OECD国家的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消费量将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点,日均消费4640万桶左右,日均增加约10万桶。[15]

最后,2016年全球石油供给增加预期大致与2015年持平。2016年非OPEC国家的石油供给增加大致与2015年持平,日均增加130万桶左右。受低油价影响,美国致密油和加拿大油砂油产量的增加均开始减缓。2016年OPEC国家的原油供给大致与2015年持平,日均增加80万桶左右,其中主要来自伊朗被解除制裁后的产量增长。2016年第二季度对伊朗的石油制裁可能结束,2016年下半年伊朗原油生产可能逐渐恢复,预计2016年伊朗原油产量日均增加30万桶左右。[16]

此外,2016年全球原油剩余产能较低,存在油价反弹的可能性。2015年全球原油剩余产能日均150万桶,2016年全球原油剩余产能预期有所增加,日均220万桶左右,其中,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17]按照通常标准,当国际原油剩余产能低于日均250万桶时,原油市场供应趋紧,会出现国际油价反弹的可能性。

(二)中期:国际油价在致密油边际成本的下限区域达到较为稳定的供需平衡

致密油产量大幅增加是2014年至今国际油价下跌的关键原因之一。全球致密油生产已经从2005年的1亿桶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15亿桶左右,[18]致密油产量的大幅增加必然加剧全球石油供求失衡,加大国际油价下行压力。[19]

但同时,2014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的深度下探,也对以美国为主的全球致密油商业化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是全球仅有的三个实现致密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其中,美国的致密油产量占全球致密油总产量的90%左右。与传统油井相比,致密油的生产成本较高,美国致密油和加拿大油砂油的保本价格在每桶50~80美元(见图5)。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下探,则目前多数致密油和油砂油企业将收不抵支,面临亏损倒闭的风险。

图5 主要石油输出国石油生产成本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由于低油价的影响,自2015年5月到2016年8月,美国原油产量预计将持续下降。预计当WTI价格低于每桶60美元时,美国致密油钻探和钻完井数量会降低。2015年下半年,美国致密油产量预计日均下降15万~30万桶,加上其他石油生产因为低油价减产,预计到2016年年底国际石油供需将逐渐走向新的平衡。

如果使全球石油供需实现再平衡,必须通过较低油价迫使部分致密油生产企业停产或关闭,通过降低致密油产能,使全球石油供应与需求达到较为稳定的平衡。目前美国和加拿大致密油和油砂油的成本为每桶50~80美元,未来致密油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未来致密油企业的边际成本有可能在目前生产成本的基础上,降低至每桶40~70美元。另外,鉴于未来三年全球石油需求的缓慢回升以及致密油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增强对低油价的抵御能力,在不考虑突发地缘政治事件等不可预期情形的前提下,自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三年时间内,国际油价将在致密油边际成本的下限区域,即每桶35~55美元区间达到较为稳定的供需平衡。在这样的价格区间,部分致密油产能将会由于收不抵支退出市场,与增长乏力的国际石油需求增长相匹配实现供需再平衡。

四 叙利亚危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有限

受俄罗斯空袭叙利亚“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消息刺激,国际石油价格曾经短期反弹。但是,俄美两国的地缘战略和现实利益决定了叙利亚危机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叙利亚危机将会在美俄互相让步的情况下逐步降温,最终走向政治解决,国际石油市场所担忧的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不会出现。国际原油价格将再次回归原油市场本身,更多反映市场供需基本面的变化。

(一)俄罗斯直接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短期推动国际油价回升

自俄罗斯2015年9月30日直接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启动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之后,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内持续反弹。从9月29日的收盘价每桶44.85美元,最高达到10月9日的每桶50.89美元,涨幅超过13%。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直接对叙利亚“伊斯兰国”发动空袭是当时油价短期反弹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地处中东,但叙利亚并非石油输出大国,在西方制裁之前,叙利亚日产原油37万桶,仅占全球原油总产量的0.4%,日均出口原油不到15万桶,石油产品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20]但是,叙利亚却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输出枢纽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叙利亚临近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交通枢纽,如果叙利亚危机升级,苏伊士运河(日均输送石油及其制品220万桶)和苏伊士—地中海输油管道(日均输送石油150万桶)有可能受到影响。此外,叙利亚东部毗邻伊拉克北部的石油重镇、北部接壤土耳其,而土耳其的杰伊汉港则是欧洲两条重要输油管道——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日均输送原油120万桶)和基尔库克—杰伊汉(建设能力日均输送原油165万桶)的终点。

除叙利亚本身外,中东几个重要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均与叙利亚国内局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在叙利亚直接军事介入,使国际石油市场一度担心叙利亚危机可能发生“外溢效应”,进而影响国际石油供给,这种市场情绪成为2015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国际油价短期反弹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二)俄美两国的地缘战略和现实利益决定了叙利亚危机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

叙利亚危机发展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代理人战争,但是,俄美两国的地缘战略和现实利益决定了两国在叙利亚介入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

第一,从地缘战略方面看,中东地区当前并非俄美两国的战略重心。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经济竞争逐步取代军备竞争,成为美俄等世界大国竞争的主题。随着中日韩印等亚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亚太逐渐取代欧洲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这一全球政治和全球经济深刻转变背景下,奥巴马在2009年年初上任伊始,即提出“重返亚太”,将亚太地区作为美国全球地缘的战略重心[21],在包括中东在内的其他地区总体奉行战略收缩和战略稳定政策。从俄罗斯方面,普京政府同样将亚太地区作为仅次于独联体地区的地缘区域予以重点关注,提出“俄罗斯的太平洋战略”、成为新的“欧洲太平洋国家”等,希望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带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与冷战时代相比,中东在俄罗斯总体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并非俄罗斯的战略重心。

第二,现实利益方面,美俄两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均是发展国内经济,长期深入介入叙利亚危机并不符合两国的现实利益。

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美国民意并不支持再次深度卷入一场中东战争。此外,奥巴马任期仅剩不到一年,奥巴马政府不太可能在叙利亚进一步深度介入,使美俄矛盾升级失控。俄罗斯方面,如果要保持并扩大在叙利亚的影响力,俄罗斯需要持续不断向叙利亚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但是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影响本国油气出口收入、因乌克兰危机遭受西方制裁、卢布大幅度贬值、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普京政府并不具备长期、深入介入叙利亚危机的真实意愿和能力。

(三)叙利亚危机对国际油价的持续影响有限

虽然俄罗斯在叙利亚境内的军事空袭在短期推动了国际油价小幅反弹,但是,通过军事空袭获得与美国和欧洲在叙利亚和乌克兰问题上的谈判筹码,应该是俄罗斯的主要目标,一旦俄罗斯的这一目标获得部分满足,俄罗斯随之也会做出部分妥协,叙利亚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将会在美俄互相让步的情况下逐步降温,最终走向政治解决,国际石油市场所担忧的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不会出现,对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供给减少的预期将不复存在。

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同样反映了原油市场对叙利亚危机走势的看法,在经历10天左右的小幅反弹后,国际油价很快再次回归到原油市场本身,更多反映市场本身供需基本面的变化。从2015年10月12日起,受俄罗斯空袭叙利亚“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消息刺激的国际油价小幅反弹基本结束,开始了新一轮下跌调整,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从10月9日的最高每桶50.89美元,再次一路持续探底。

此外,受国际石油价格一路走低刺激,2014年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石油库存增加最多的一年,日均增加80万桶左右。[22]2015年,随着国际油价继续下探,国际石油库存也一路持续增加,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石油库存日均180万桶,第二季度全球石油库存日均230万桶,较第一季度多出28%。[23]国际能源署2015年6月的报告显示,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原油储备足以满足93天的使用,国际原油储备充足将极大缓和叙利亚危机对国际油价的短期冲击。

五 国际油价深度调整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机遇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是俄罗斯第三大原油出口伙伴国,国际油价下跌总体将会增加中国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主动性和优势地位。具体来讲,国际油价下行将对中俄能源合作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俄原油交易价格下降:中国原油进口成本降低,可以分步骤增加国家石油储备

由于中俄原油贸易合同均采取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浮动的定价公式,因此,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时,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价格随之相应下调。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虽然中俄原油贸易数量有所上升,但原油交易价格下降,使中俄原油贸易总额下降,换言之,购买同等甚至更多数量的俄罗斯原油,中国付出较少的货币,进口成本降低。

根据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信息署的分析预测,虽然自2015年下半年国际原油需求出现反弹,但由于国际原油供给减缓需要一段时间,未来数月内国际原油价格仍将继续下行,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尚未见底。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当国际原油价格探底后,美国WTI原油期货将在每桶54美元(2016年)左右达到较为稳定的供需平衡。

从历史数据看,目前每桶30美元左右的国际原油价格接近每桶33美元的国际石油历史均价,短期国际油价或将继续最后探底,但下跌空间已经有限。中国可以利用此次国际油价深度下探的合适时机有步骤抄底,设定合理价格区间,分批购买国际原油,其中包括增加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数量,增加本国的石油储备,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

(二)俄罗斯对华出口原油意愿增强:中国在中俄石油谈判中地位增强,可以适时解决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价格谈判障碍

此轮国际原油价格深度调整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国际原油供需失衡,为了与致密油生产商、与非OPEC石油出口国家争夺市场份额,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主要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持续增加产量,使国际原油供过于求的失衡局面进一步加剧,导致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进入恶性循环。

面对国际油价暴跌,俄罗斯没有能力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协调立场、通过降低产量遏制价格下跌。为了保持本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出口份额,俄罗斯只有保持甚至提高产量。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向石油需求相对强劲的亚太地区尤其向中国增加原油出口的意愿大大增强。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由于可观的经济总量以及特殊阶段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俄罗斯第三大原油出口伙伴国。在俄罗斯急于寻求原油出口多元化、为本国原油寻找需求稳定而强劲的市场时,中国无疑成为较优选择。

国际原油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根本转变以及国际原油价格从高位到相对低位的深度调整,使中俄双方在能源谈判中的地位发生转变:当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有了价格更低、数量更多的原油进口选择时,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就掌握了更多的谈判筹码,具备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中国相关油气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此次有利时机,适时推进解决长期困扰中俄能源合作的价格谈判障碍。

(三)俄罗斯对华转让上游油气资产积极性增加:参与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出现难得机遇,中国油气企业可以利用时机加快“走出去”

普京政府对于本国油气勘探开发上游领域一直严加把控,外资介入的机会少、门槛高。但是,自2014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下跌造成俄罗斯油气企业资金紧张、乌克兰危机导致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进行全方位经济制裁,再加上俄罗斯本国油气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普京政府对中资进入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参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态度出现转变,对中国油气企业持欢迎态度。

普京政府对中资企业参与俄罗斯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态度的转变,直接促成了中石油参股万科尔油田、中国华信能源参股贝加尔项目、中石化入股东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秋明石油公司、中石油和丝路基金参股亚马尔液化气公司等合作意向,实现了中俄能源上游合作的突破。

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俄罗斯国有能源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俄罗斯政府开始考虑在保持政府绝对控股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国有能源企业私有股份的比重。在当前国际油价大跌、油气出口收入锐减情况下,引进非国有资本预期会缓解本国能源行业的资金紧张,俄罗斯政府有可能会加快这一政策的实施进度,这为中国能源企业以参股、并购等形式介入俄罗斯上游油气领域提供了良好机会。根据历史经验,俄罗斯对外资参与本国油气领域的政策多变,因此,中国油气企业应抓住目前难得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积极介入俄罗斯上游油气市场。

(四)俄罗斯对华油气设备进口需求增加:中国油气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具备明显价格优势,可以抓住时机打入规模可观的俄罗斯市场

俄罗斯油气装备和技术服务的对外依赖度一直较高,国际油价下跌使俄罗斯油气企业利润减少、投资和运营资金紧张。这种情况促使俄罗斯一方面加快本国油气装备和技术服务的“进口替代”,另一方面也转而向其他国家寻求价格更低的油气装备和技术服务。

目前中国的油气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在海上天然气勘探开发、致密油、测井、物探、大型炼厂工程建设等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研发优势。此外,中国的油气设备和技术服务与美欧能源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为中国油气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打入规模可观的俄罗斯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

北极大陆架、致密油、深水油田,以及西伯利亚远东难开采油气田是未来数年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联合对俄罗斯难开采油气田所需的先进勘探开发技术和服务实施出口禁令,使俄罗斯在先进油气设备和技术服务方面陷入了资金紧张和技术封锁的双重困境。在此情况下,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凭借技术竞争力和价格优势,加大与俄罗斯在油气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合作,打入规模可观的俄罗斯油气装备和技术服务市场。

(五)俄罗斯油气企业资金紧张:推动中俄油气贸易本币结算,甚至为未来的“石油人民币”打开窗口

油气出口收入历来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俄罗斯52%的联邦预算收入、超过70%的出口收入均来自油气出口。国际油价大跌再加上美欧对俄罗斯油气企业实施融资制裁,使俄罗斯油气收入预期大幅度减少,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可以适当加大对俄罗斯油气企业的融资支持[24],一方面通过融资贷款的形式,带动两国油气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通过融资合作,可以推动两国油气贸易的本币直接结算。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中俄两国的原油贸易在世界原油贸易总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可观的贸易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际原油贸易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可以从中俄双边原油贸易开始尝试,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原油贸易结算中的比重,甚至为未来可能的“石油人民币”打开机会之窗。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