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产业新格局 努力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的能源化工企业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产业新格局 努力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的能源化工企业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发展概况

1.历史沿革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和行业整体优势,从培育壮大以煤炭开采、煤炭转化为主的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省属重点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经过重组而成立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是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也是省内煤炭大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

2.发展概况

经过十年的发展,陕煤化集团已经形成以煤炭、煤化工、电力产业为主导,以金融、科研、实业三大服务平台为支撑,包括钢铁、物流、铁路、装备制造、煤层气、水泥建材、建筑施工、房地产以及绿色健康等在内的13大产业板块。截至目前,集团所属二级参控股企业94个(全资32个、控股及相对控股37个、参股25个)、三级企业273个,分公司1个,资产总额3925亿元,从业人员13.6万人。产业分布已延伸至新疆、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海南、北京等11个国内省、区、市和吉尔吉斯斯坦、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等4个国家。

“十二五”期间,陕煤化集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自主创新和安全发展,通过产权多元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做大做强煤炭和煤化工两个主体产业,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在煤电、煤层气开发、煤系资源利用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转变增长方式,构建电力、钢铁、重工装备、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形成“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化工企业。

3.取得的成绩

(1)企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集团总资产从1346亿元提高到4370亿元,资产规模位于全行业第二名。销售收入从515.7亿元提升到1906亿元。2015年世界500强排名第416位,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89位。煤炭产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2011年进入亿吨级企业,产量排名稳居全国前五名;通过产业整合、升级改造、新项目建设,构建了煤炭、化工、电力、钢铁、装备制造、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各产业间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2)培育金融产业,搭建资本运行平台。集团金融产业有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长安银行和秦农银行,控股的开源证券、陕国投、长安期货和集团财务公司,参股的有幸福保险,形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等门类的金融产业板块。集团有陕西煤业、陕建机、陕国投三家A股上市公司,开源证券在新三板挂牌,成为集团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支撑。初步形成了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产融发展模式。

(3)科技创新获得重大突破,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合作和自主开发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煤制烯烃(MTO)技术;陕煤化神木富油公司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多产中间馏分油成套工业化技术(FTH)和陕煤化技术研究院的甲醇甲苯烷基化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成套工业化技术(PX)等2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黄陵矿业的“较薄煤层(1.4~2.2米)国产综采装备无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成果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通过全面推进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以及引进卓越绩效管理,全面提升了集团整体管理水平,涌现出了王村、黄陵、榆阳、红柳林等一大批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细化管理典范和标杆企业。“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克服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压力,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煤矿灾害预防治理能力稳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伤亡事故起数及百万吨死亡率等安全指标达到全行业先进水平。

(5)“转型发展”谋篇布局,“走出去”取得成果。转型发展方面,已整合组建集团物流平台,创新发展物流服务产业,初步形成具有集团特色的商业模式;大力推广煤粉、煤浆锅炉,打造以煤粉制备设备调浆站、城市集中供热及热点联产项目建设运营三大主要业务为核心的洁净煤产业;“走出去”方面,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的80万吨的炼油项目已投产运行,成为该国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该国投资的最大项目。

(6)历史欠账得到清理,发展惠及广大职工。职工收入水平逐渐达到行业中上水平,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通过棚户区改造,基本解决了职工群众的住房困难,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践行了一切为了职工的发展理念。

二 面临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国内能源需求增速减缓,大宗资源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煤炭、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关中落后产能退出任务重,人员分流转移压力大。在建的新项目受政策调控难以得到核准,挤压了改革腾挪空间。煤化工产品多为大宗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激烈;新型煤化产业受技术产业化进程、环保新标准和能源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项目审批难度大;钢铁产业配套投入大,连续几年高额亏损,负债率已经超过100%,短期仍看不到转机迹象。电力产业被国家列入潜在过剩产能产业,“三个一批”政策调控发展速度。

二是新动能短期难以形成。过去多年,受国内经济高增速拉动,主要传统产业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张,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发展方向、培育新兴产业需要时间和准备,短时期内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三是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过去十年,通过各类融资工具的组合应用和大规模融资,完成了老企业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彬黄、陕北新区的开发,承担了铁路和钢铁产业的投入,保障了集团快速发展,也导致负债率高企。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一批在建项目审批困难,大量资金沉淀,“短贷长投”比重高,加之近年来盈利水平大幅缩水,经营现金流紧张,动态还贷压力较大。

四是体制机制活力不足。集团引入民营资本开展合作,探索混合制经营发展模式,但国有属性较重,重生产、轻经营,重管理、轻运作,创新活力不足,亟须在新常态下,按照国企改革要求,创新管理运营机制,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助力集团发展。

三 发展思路及对策

陕煤化集团是以传统煤炭产业为主的国有能源化工企业,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只有顺应形势、紧抓机遇,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为此,确立了以下发展思路。

一是做优传统产业。彬长、黄陵和榆林地区煤炭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力,依托有竞争力的煤炭产业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具有先天优势。通过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扩大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是提升煤炭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与外部优势要素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端煤化工和高端载能产业,实现产业链高端化延伸,提升资源价值。

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传统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新产业选择方向不仅要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立足实际情况,通过增量带动存量,实现产业整体跃升。集团初步选择了“大能源”和“新材料”两个方向,一是顺应当代能源供给与消费变革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积极适应能源供给与消费升级,突出传统能源清洁化;二是与省内装备制造产业相配套,依托自有产业基础,发展新材料产业。

三是加快服务化转型。过去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丰富发展要素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能。要依托过去产业发展构建的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建立标准规范的智力、技术、管理要素资源,构建服务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陕煤化集团是在重组传统国有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产业集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随着发展增速减缓、利润不断下降,这些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围绕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改革,把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与去“僵尸”企业相结合,构建新型责权关系,转换机制,激发活力。

根据上述思路,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着力供给侧改革,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新项目核准。计划关停18对没有竞争力的矿井,去产能1815万吨,分流人员4.6万人,力争2017年底实现;根据形势研判,缓建关中4个煤炭项目,化解产能1140万吨;加快新项目核准,目前有6个在建煤矿项目尚未核准,其中4个项目合计4200万吨能力的核准条件已经具备,另外两个项目合计产能1420万吨支撑性文件正在办理之中。这些新项目竞争力强,并承担退出产能分流人员安置任务。通过以上措施,优化调整集团煤炭产业结构,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是依托资源优势,提升电力和高载能产业。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煤电一体化,集团抓住陕西省全力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和煤电基地建设机遇,突出“就地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依托陕北丰富的能源资源,借助电力体制改革契机,打造电力价格洼地,发展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园,发展铝基新材料产业。

三是突出资源技术特色,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园。依托集团自有煤炭分质利用技术,融合成熟的气化费托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煤炭分质利用及煤焦油深加工工业园;依托蒲城煤化工园区已有基础设施和输煤管道,与日本高化学和三菱合作,打造世界级综合煤化工产业园;联合中石化,建设煤制气项目,充分发挥合作双方在资源、管道、管理等方面优势。

四是围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两个方向,培育新产业。一方面提升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发展能源服务,如煤粉锅炉集中供热。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如光伏、地热等项目;新材料方面重点是煤化工产品材料化和高端铝型材,主要是依托现有和规划建设的煤化工项目、煤电铝一体化项目。

五是加快服务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依托集团实体产业已有的物资、销售、铁路及运输企业、交易中心等资源,整合资源,加快实现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利用煤矿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包运行煤矿;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推进“治亏创效”工作,对各经营单位实施分类施策,完善考核制度,使每个经营单元都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集团公司与所属各单位管理关系,简政放权激发内生活力;充分挖掘本企业人力资源和管理运营经验,组建专业化生产运营团队,创新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闯市场的活力。

四 政策建议

一是实施差别化去产能政策。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建成及在建煤炭产能57亿吨,年产量约38亿吨,三分之一的产能过剩。《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产能5亿吨。但是,煤炭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去产能应当区别对待。对一些资源条件差、缺乏竞争力、扭亏无望的低效产能应尊重市场规律,坚决淘汰。对西部煤质好、开采成本低的煤矿,应当给予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差别化政策推进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是加快推进煤炭税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取消各级政府设立的附加在煤炭上征收的基金和收费项目,推行煤炭税费“清单管理”。除资源税外,煤炭企业承担着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各类与资源开采相关的收费项目,应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零散化的涉煤收费统一以资源税收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降低企业负担。

三是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目前煤炭、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合计贷款余额约6.3万亿元,占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80%,成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重点。加之近期出现债务违约现象,银行、信托及保险等金融机构均采取审慎的限贷、抽贷政策。由于去产能政策作用发挥及行业恢复元气需要一定时间,目前普遍性、无差别、歧视性金融政策对具有竞争潜力的企业造成伤害,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违背去产能政策、调结构政策初衷。

四是促进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研究制定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国家战略,扩大煤炭使用途径。确立我国煤基替代国家战略,加大煤炭转化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适度放开煤炭转化项目核准,部署一批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重大项目工程,取消煤基成品油消费税,有序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