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着力在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推进山东省煤炭产业脱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在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推进山东省煤炭产业脱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和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形势下,山东煤炭工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加快转型为主线,以安全发展为保障,着力提高煤炭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各项工作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 基本情况

山东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证实,煤炭开采不迟于秦汉,最早文字记载为唐宋。从1899年李鸿章创建官督商办中兴矿局有产量统计开始到1948年,山东有统计资料的煤炭产量为1.13亿吨。1949~2015年的66年间,山东共生产原煤39.4亿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全境含煤面积约1.6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济宁、枣庄、菏泽、泰安、淄博、济南、莱芜、潍坊、临沂、烟台、聊城、德州12个市和40个县(市、区);由兖州、济宁、新汶、枣滕、龙口、淄博、肥城、临沂、巨野、黄河北10个矿区组成。山东煤炭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主要以气煤、肥煤为主,其他煤类(褐煤、长焰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及部分天然焦和泥炭等)均有分布,但数量较少。以气、肥煤为主的烟煤占总储量的81.6%。

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328.03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煤矿已利用资源量206.83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121.20亿吨。作为全国重点产煤省份之一,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1.45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拥有山东能源集团和兖矿集团两大省属煤炭企业,共有各类煤矿192处(其中生产矿井146处),年生产能力18087万吨,从业人员46.73万人。

二 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受全国煤炭形势大气候影响,加之历史积累和一些现实因素,山东煤炭产业也陷入了“五期并存”的困境。

(一)市场低迷困难期

受外部宏观形势、煤炭需求降低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多数煤炭企业困难加剧。一是煤炭价格持续低迷。自2012年5月以来,山东省煤炭价格一路下跌,2013年底降到495.85元/吨,2014年底降到413.41元/吨,2015年底降到336.65元/吨,比2011年末下降了369.48元/吨,部分衰老矿井和煤质较差矿井的煤炭价格已跌破成本价。二是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自2015年一季度起,山东煤炭产业已经开始出现整体亏损,企业亏损面已超过85%。三是煤炭企业资金异常紧张。截至2015年末,省属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1%,比同行业高出8个百分点,负债总额同比增长7.7%;企业回款质量下降,应收账款150亿元,同比增长20.9%,库存产成品占压资金204亿元,同比增长34.21%。同时银行已开始限制煤炭企业信贷规模,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局面开始出现,山东省一大批项目正处于投资密集期、建设中期、集中还贷期,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有的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安全风险加剧期

近些年来山东煤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使社会对山东煤矿生产条件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实际状况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全省现有生产矿井,受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五大自然灾害”威胁的占80%以上;衰老矿井占68%,且布局分散、战线长、环节多、系统复杂;平均采深超600米,其中超800米矿井30处,超1000米矿井15处,超1200米矿井4处,最深的达到1300米;特别突出的是冲击地压灾害愈加严重,受冲击地压威胁矿井49处,占全国同类矿井的34.5%。省属煤炭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矿变多矿,管理力量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当前企业经营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拖欠或压减工资,造成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技术人员大批流失,全省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短缺、工程技术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受生活成本增长和心理预期提高的影响,职工承受能力不断降低,思想不稳定,人心浮躁、工作消极怠工甚至不听指挥的现象已经显现,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人的问题已成为当前除自然灾害威胁外的最大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三)可持续发展紧迫期

从煤炭主业来看,后备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全省保有资源储量204亿吨、可采储量42亿吨,剩余可采期约20年。同时,煤炭资源多分布在鲁西南等村庄密集地区,资源不足与压覆严重并存,其中可采储量“三下”压煤量占总储量的48.6%,仅村庄压煤就达到40.1%,全省共有压煤村庄2060个,涉及8个市28个县(市、区)65万农户、200万人口;藤县、兖州、济宁及巨野煤田的骨干矿井已到了不搬迁就得停产的境地;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压覆呈加剧趋势,严重限制了煤炭开采业的后续发展。从非煤产业来看,产品结构低端化,支撑煤炭行业转型能力不足。近年来山东省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提升,已由2011年的58.35%提高到目前的67%。但非煤产业链延伸不够,集中度不高,多数非煤产品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低,盈利水平不高;特别是2012年经济下行以来,非煤产业已出现整体亏损。从对外开发来看,开发布局分散、尚未形成集约规模化支撑基地。特别是在贵州、云南、安徽、河北的部分项目,资源储量相对较少,地质条件复杂,难以形成有效规模。同时,由于省内企业获取的资源多数处于黄金十年期,前期投入的资源价款等费用均处于市场高点,在当前普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不具有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另外,受有关政策的影响,近几年资源性开发项目的建设条件、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使获取了煤炭资源也不能及时建设,制约了省内煤炭企业的对外开发进度。

(四)区位优势全面减弱期

山东省处于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以及进口煤西进的中间地带,大量外来煤炭冲击省内市场。山东省炼焦精煤主要销售区域——京津冀地区,受国家政策、市场形势等影响,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产能大幅压缩,煤炭需求量严重不足。从区域市场看,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北部黄骅港、曹妃甸港海运能力的大幅提升,加上晋豫鲁等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路建成通车,山东省煤炭企业将失去传统的区位、煤种、质量优势。受海外煤炭和西部优质低价煤炭的冲击,山东省煤炭企业省内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已由2004年的63%降至2015年的不足33%;煤炭总产量位次降至全国第5位,市场话语权、控制力降低,行业竞争力和区位优势全面减弱。下一步随着煤炭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山东煤炭市场的区位优势将全面丧失。

(五)历史遗留问题凸显期

煤炭十年黄金期掩盖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困难形势下煤炭企业成本高、税费高、包袱沉重等历史性问题更加凸显。2014年度山东煤炭企业税费总额占到煤炭销售收入的30%以上,平均占总成本的4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省属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1%,比同行业高出8个百分点,负债总额同比增长7.7%。煤炭企业大多远离主要城市,人员多,社会职能移交不到位,尤其是政策性关闭破产重组煤矿遗留问题较多,历史包袱重,稳定压力大,2014年以来已经发生多次越级上访事件。

三 产业脱困发展的探索

面对困境和难题,近些年山东省煤炭产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能源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强化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绿色开采,有力促进了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调整优化煤炭产业布局,压减省内煤炭产能规模

一是调整省内煤炭产业布局。实施“退出东部、压缩中部、稳定西部、储备北部”煤炭资源开发战略,收缩济南、临沂、潍坊、淄博、烟台等东部矿区,逐步退出煤炭开采产业;压减济宁、枣庄、泰安、莱芜和德州等中部矿区产能规模;稳定菏泽矿区煤炭产量,对黄河北煤田及省内未开发的煤炭资源集中区域实施战略性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建设。二是严格控制新增煤炭产能。已连续三年未核准新建煤矿项目,杜绝了违规违法建设煤矿。严格落实限采、减采、缓采措施,对城市规划区内已建成区以及国家、省重大基础设施已占压的煤炭资源实施限采,不再批准建筑物下开采。三是压减现有产能规模。下发了指导煤炭生产的意见,明确年度限产计划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个煤炭企业,重点压减安全保障条件较差、地质条件复杂、煤质不符合商品煤质量标准和资源压覆严重的煤矿产量。2015年,对39对有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矿井重新核定产能,核减产能492万吨;2016年上半年完成所有生产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生产重新确定产能工作,由此,全省煤矿产能由1.81亿吨减少到1.42亿吨,全省煤炭产量实现了连续三年下降。四是优化省外开发布局。重点推进建设宁蒙、晋陕、云贵、新疆、澳大利亚五大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煤矿企业共在省外、国外获得各类矿业权169个,资源储量710亿吨,其中五大基地占到708亿吨。2015年省外办矿产量9245万吨,全部集中在以上区域。

(二)加大小煤矿关退力度,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

山东自2005年起实施小煤矿整顿关闭,到2015年已全部完成了30万吨以下矿井关闭退出任务,小煤矿正式退出了山东煤炭历史舞台。10年来,累计关闭矿井287处,淘汰落后产能2060万吨;改造升级小煤矿26处,淘汰落后产能455万吨。坚持把淘汰落后煤炭产能作为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省市县三级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监督检查,省煤炭局、省财政厅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关闭退出煤矿逐个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关闭退出标准。对关闭到位的煤矿,积极争取并落实扶持政策,2014年共争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补助资金1860万元,与省里的淘汰落后产能奖补资金4000万元统筹使用,对关闭小煤矿进行了奖补;目前已争取2015年度关退矿井省财政奖补资金8800万元。对关闭小煤矿所缴纳的安全风险抵押金,经煤炭、财政部门核准后,从关闭之日起,返还煤矿企业,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关闭煤矿的善后问题,做到了按期安全稳定关闭退出。

(三)加大支持引导力度,促进煤炭行业脱困

山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多次对行业脱困工作做出安排,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建立了山东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协商机制,努力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途径,实现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办发〔2013〕104号文件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4〕39号),加大对清理涉煤基金和收费工作的检查力度,规范税费征收,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收费,取消价格调节基金。制定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几项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5〕10号),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帮助解决国有煤炭企业辅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帮助协调煤电合同的签订、兑现,帮助企业畅通销售途径,减少库存压力。指导煤炭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通过降本提效,提高企业效益;兖矿集团组织实施了兖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机关机构改革,原有的48个部门减少为28个,企业成本显著下降。与山西、新疆、内蒙古签订省级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省与省之间合作平台,积极为走出去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四)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坚持将非煤产业作为促进脱困、加快转型的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煤化工、煤建材、煤机制造、煤电铝、煤炭物流等五大产业,“十二五”末,全省非煤产业产值规模达1600亿元,销售收入占比达到67%,拥有骨干非煤企业350余家,从业人员20万人。一是推进传统非煤产业品牌化。对煤机制造、冶金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着力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二是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对煤化工、煤机制造、煤电等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三是壮大煤炭物流贸易业。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为重点,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煤炭物流园区,提高了省内煤炭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发展煤炭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整合重组煤炭资源勘探、煤矿设计、建设、装备制造与安装、技术咨询与服务等环节,发展了一批煤炭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煤炭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2015年底,省外托管煤矿38处,产能4375万吨/年,输出职工8378人。五是优化省外非煤产业布局,打造综合能源开发基地。引导企业结合所在地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煤炭就地转化项目,形成一批产业相对集中、初具规模的区域基地。兖矿集团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千万吨煤制油基地,首期工程已经于2015年7月底开始试生产;新矿集团伊犁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基地正在建设,其单线1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制天然气装置单线工程。

(五)积极推进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坚持从整顿关闭入手,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山东煤矿生产矿井数量由2010年的223处减少到2015年的146处;单井规模由77万吨提高到113万吨;煤矿企业个数由2010年的131个减少到2015年的62个;企业规模由130万吨提高到268万吨;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010年的83.9%提高到94.6%。目前,山东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省属煤炭企业形成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两大集团的格局;市属煤炭企业先后组建了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枣庄泉兴集团;县属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基本完成,实现了集团化运作。

(六)大力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增强创新驱动效应

“十二五”期间,全省投入科研资金313亿元,完成登记各类科技成果46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75项次,创新驱动效应显著增强,有力助推了企业脱困发展。一是抓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末,全省煤炭企业已建成4个国家级、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4个国家级、7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载体。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职工培训机构建设,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实施产业技术重大攻关专项。集中力量突破煤炭改性、精细化工、清洁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100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及电联产系统工业试验与示范”“日处理2000吨煤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四是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利用。山东省千米深井开采高地应力、高岩溶水压、高地温防治等技术在全国煤炭行业得到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五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兖矿集团开展以“四全、四新”为主题的“大众创新、全员创效”活动,设立1亿元创新创效基金,144个创新创效项目累计创效28.74亿元。

(七)实施矿区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绿色开采、压煤村庄搬迁、采煤塌陷地治理、失地农民安置、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纳入煤矿矿区综合治理范畴,推动煤炭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产煤不用煤、用水不采水、采矸不排矸、沉陷不荒废、生产不污染”。实施科学高效采煤,为市场提供洁净煤产品。2015年全省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4%以上;原煤入选率达到60%,生产洗精煤7146万吨。加强煤矿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率101%,煤矿煤泥综合利用率100%,矿井水100%治理达标,重复利用率达到79%。大力推广以矸石、膏体为主的充填开采技术,全省有47对矿井实施了充填开采,累计充填开采产量达到2150万吨、充填矸石2573万吨。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地源热泵利用技术,较好解决了生产生活供暖、制冷问题,实现了煤矿产煤不用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办二次回访调研报告提出的要求,制定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了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协调小组,从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地上和地下的关系、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全国煤炭行业普遍陷入困境的形势下,山东煤炭工业经受住了考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百万吨死亡率连续12年控制在0.3以下,2015年为0.055,2016年以来为0.035,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煤炭产量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省内累计生产原煤7.45亿吨、省外办矿煤炭产量累计达到4.17亿吨,分别比“十一五”增长7.5%、354.77%。经济运行好于预期,2012年全省煤炭企业实现全部收入3600亿元、利税712亿元、利润232亿元,2013年为3154亿元、300亿元、16亿元,2014年为3075亿元、249亿元、24亿元,2015年为2453亿元、191亿元、7.6亿元,总体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 工作中的体会和启示

成绩的取得,既是上级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面对困境、攻坚克难的结果,得益于国家推进煤炭行业脱困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得益于我们超前探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益于行业上下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经验弥足珍贵,需要倍加珍惜、传承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和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导向力度

政府推动是煤炭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脱困发展的有力保障。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明确煤炭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脱困发展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出台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政策,加大对煤炭企业在研发支出、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增加投入的支持力度,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促进煤炭产业结构布局的整体优化升级和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必须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安全发展是煤炭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脱困发展的根本前提。越是困难越要抓好安全,抓不好安全会更困难。原济南市李福煤矿,所产原煤煤质优良,企业经济效益较好,2014年发生“12·15”事故,直接导致矿井被强制关闭。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始终保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警示高悬的精神状态,形势再困难,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能减少;形势再困难,安全管理不能松懈;形势再困难,安全基础不能滑坡,切实把安全生产牢记心上、狠抓手上、主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必须坚持与转调发展相结合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已处在接近顶峰的发展期,很快总体上就会进入稳定期,这也是煤炭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积极引导煤炭企业顺应煤炭工业新常态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探索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逐步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去非法产能

去非法煤炭产能是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脱困发展的关键环节。2013年我国煤炭的实际产量就突破了46亿吨,而现在的实际产量不会低于50亿吨。但这种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手续齐全的、严格按照安全规定和核定能力之内的产量并不过剩,过剩的主要是非法产能。目前,我国煤炭行业非法产能约有14亿吨,对煤炭市场造成严重影响,解决这14亿吨非法产能,煤炭市场很快就能反转。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坚决遏制非法违法产能,唯有如此才能促使煤炭市场秩序理性回归。

五 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推动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促进行业调整转型等。《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鲁发〔2016〕12号)中明确提出,突出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在“去”上见实效;突出简政放权和减税降费,在“降”上下功夫;突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在“补”上出实招;融合做好促转型、扩需求等特色文章,全力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拳。重点任务是分类施策化解过剩产能,多措并举减少库存,合理管控杠杆水平,综合施策降低成本,突出重点补齐短板。

山东煤炭年产量1.5亿吨左右,外调出约2000万吨,自销1.3亿吨;而山东年消耗煤炭4亿吨左右,净调入2.7亿吨,严格意义上说,山东不存在过剩产能;截至2015年底,山东全部淘汰了30万吨以下规模小型矿井,也不存在落后产能。

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全国而言,重点是坚决有效打击非法违法产能,加大过剩产能关退力度,调控好市场供需关系,促使煤炭经济驱寒回暖。就山东而言,重点是按照国家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主动退出一批、倒逼出清一批、优化整合一批、转移消化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导不安全、不经济、不生态产能关闭退出,抓住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煤炭工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从政府角度来看,我们将主动研究新形势、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建言献策,着力在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推进煤炭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做好宏观指导工作。目前,山东省政府已经成立了山东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煤炭工业局。根据省政府上报国务院的《山东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实施方案》(鲁政呈〔2016〕32号),“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需压减产能6460万吨,退出煤矿114处,需要分流安置在职职工17.48万人;其中,2016年需压减产能1625万吨,需要分流安置职工5.61万人,压力巨大。下一步,将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着重加强宏观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努力推动山东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继续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非煤,就是要“以煤为基、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非煤产业”,这也是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十几年来坚定不移的工作方向。全省煤炭行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但受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山东省多数企业的口袋见底,支撑非煤产业发展资金来源不足。目前,省煤炭工业局承担着《山东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起草任务,拟从优化煤炭开发布局、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加强煤炭规划管理、规范生产建设秩序、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非煤产业发展、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煤炭行业监督管理等九个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山东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全面推进清费正税。全国各类涉煤税费加起来达百余种,煤炭企业缴纳的各类涉煤税费占销售收入的36%;2014年兖矿集团省内煤炭收入163.80亿元,缴纳各项税金54.98亿元,各项收费12.33亿元,税费负担为41.09%。国家已经实行资源税改革、推进清费正税,目的是为了减轻煤炭企业负担,相关政策文件都已经出台,但最关键的是抓落实。为此,省煤炭工业局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3月,省煤炭工业局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山东煤矿企业税费负担情况的报告》,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拟将山东煤炭资源税税率由4%降为2%。下一步,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将继续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向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反映困难,促进清费正税工作各项政策的落实。

四是推进煤炭清洁加工高效利用。当前形势下,许多业内人士、专家都在建议去煤化、唱衰煤炭,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当前形势的。“缺油少气富煤”的现状,决定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的格局不会改变,煤炭的清洁加工、高效利用将是我国煤炭的发展方向。山东省的煤炭清洁加工高效利用起步较早,兖矿的超洁净煤技术、淄博市的煤炭清洁利用监管等都走在全国的前列。2016年4月,省煤炭工业局代表省政府起早的《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以鲁政办发〔2016〕16号文件下发,文件明确成立全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协调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煤炭工业局。下一步,省煤炭工业局将在完善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管理体系、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改造、加强煤炭生产加工源头管控、加快建立煤炭清洁配送网络、着力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利用标准上加强工作,努力推动山东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继续推动全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矿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此都高度关注和极为重视。山东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做好了,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根据井下开采布局,对1、2采区开采影响的13500亩塌陷地进行提前规划,制定了治理方案,实施综合治理与利用,其中复垦后形成的耕地占70%以上,建成了农、林、牧、渔、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规划项目总投资2.2亿元,形成规模后预计共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利润4亿元,为失地农民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邹城市西故村曾是当地贫困村,兖矿集团对塌陷地治理后,新增水塘3000多亩,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养鱼、养鸭等养殖业,村办企业“呱呱鸭”2013年产值超10亿元,西故村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下一步,省煤炭工业局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按照《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中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力争在全行业中做出品牌。

从煤炭企业角度,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安全发展。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要消灭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要正视困难、正视压力,始终突出安全首位意识,坚守安全发展红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新《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规程规定,进一步完善安全主体责任体系,紧紧围绕“双基”建设,强化安全质量达标、科技兴安、教育培训、应急管理等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把应急管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强化安全保障;依法依规组织生产,严厉查纠“五假三超”等非法违法行为,自觉做到困难形势下思想不散、管理不乱、工作不断,科学有序推动安全生产。

二是强化管理。强化财务创效工作,优化资金使用方案,尤其在困难形势下,要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和预警机制,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链不断裂。认真研究税费问题,用活用好国家税费政策,努力做到合理避税。强化人才概念,突出精用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压缩管理层级。注重留人留心,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真挚的感情留住矿工的心。力求资产效能最大化,进一步挖潜降本,推进轻资产运行。适当提高效益煤产量,下决心压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量,以产品引领消费,开拓市场。

三是努力深化改革。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创新经营机制,推动由生产煤炭向经营煤炭转变。坚持市场化原则,推进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创新商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与电商合作,发布信息、开拓市场,加快向网上网下市场融合创新转变。推进国有煤矿企业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吸纳非国有资本参股,做强骨干企业,搞活中小企业。抓住山东能源、兖矿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试点机遇,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四是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山东非煤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加快转调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坚持“以煤为基、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正确处理大和强的关系,坚持有取有舍,进一步调整优化非煤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五是做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抓住政府推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的契机,用好用活国家的奖励政策,抢占先机,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的引领者,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成为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意见建议:

国家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方针政策、重点工作已经明确,山东也出台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为更加平稳有序地完成工作任务,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引导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制定奖励政策,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鼓励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煤炭技术类与服务类企业;设立煤炭产业脱困发展与改革基金,重点支持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深入推进煤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还原企业市场属性;增强企业决策和经营的自主性,充分释放企业活力。

二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实行税费清单制度,进一步清费正税,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设立煤矿转产发展基金,采取股权投资引导等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煤炭企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煤炭企业脱困发展。建立融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强化政银、商银合作,满足煤炭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煤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实行个案补缴,优先缴纳已到退休年龄人员养老保险金,保证职工正常退休;对十分困难的企业,缓缴相应社保费并免收滞纳金。

三是严格考核问责。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和相关8个配套文件均已下发,国家与各主要产煤省也已经签订目标责任书,下一步重点在于贯彻落实。建议加大工作考核力度,以晋陕蒙为工作重点,重点督促去产能方案的落实情况。着力推进煤炭减量化生产,重点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监管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建下开采项目审批。建立考核通报制度,对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落实省份予以通报,必要时约谈主要负责人,确保按期完成去产能任务。各级煤炭产业协会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