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宁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观念转变

宁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观念转变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推进的重大发展战略。行政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等是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观念革新的重要领域。如何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实效的前提。结合宁夏的实际,我们认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新形势下推进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内涵

从历史看,丝绸之路客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线路进而与特定的区域相连,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往往容易被理解为特定区域的工作,当区域外的主体参与时,便就有了对“一带一路”建设主体泛化的担忧。由于客观上把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局限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且历史上这些区域大都属于传统的西部,因此也容易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就是西部大开发在新时期的延续。上述观念在当前西部省份有一定的市场,一方面它体现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排他心理,希望参加的主体越少越好;另一方面则希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捆绑起来,以便在政策支持下获取国家更多的项目。笔者认为,上述思想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有思想观念的原因,也有对国家政策与治理方式的路径依赖,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出现误解。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国家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建设的,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从经济实力看,西部以外的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但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用重大,而且对促进西部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西部省份要找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通过积极努力、搭建平台、参与竞争加入“一带一路”建设,而非因地缘优势自然获取参与资格,享受建设成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果西部省份获得了较大的参与份额,承接了东部的产业,在客观上将对西部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促进与定点发展西部的西部大开发有明显的不同。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1+2+3”的合作格局,从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但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也承担着将东部发达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品向丝路沿线转移的重任,这些显然都是西部省份无法完成的。所以,就宁夏而言,只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准目标定位,发挥优势,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打消宁夏在传统丝路沿线上的优势心理,通过刻苦努力、科学规划、积极争取,才能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顺风车,把国家发展战略优势转化为宁夏的发展优势。

二 “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由政府推动向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变,更加重视市场的理念转变

我国传统的治理方式是政策推动,治理理念是行政主导,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往往不同程度忽视了市场主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主导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种资源,见效快,但政府主导最大的弊端是在缺失市场主体的情况下,这种运动式治理的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往往声势很大,收效甚微。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市场主体应该也必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将“一带一路”建设看成是政府的事,倡导政府动起来,不同程度忽视市场主体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参与,由政府唱独角戏,这种思维方式必须改变,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汲取。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是作为国家倡议提出并实施的,政府作用不能忽视,特别是像宁夏这样的省份,政府在项目争取、规划制定、保障服务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也不应该成为忽视市场主体的理由,再好的规划也需要企业等市场主体去实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宁夏实际的规划,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规划的基础应该是谁参与和如何参与,而非单纯宏大的发展目标。

三 “一带一路”建设要从突出经济建设向经济、文化发展并重的理念转变

在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关联度越来越高,经济建设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发展思维,而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一带一路”建设,不单纯是发展经济,也要协调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是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的重要推手,文化合作构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资源是西部省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势,也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西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可以与东部的产品输出、技术输出形成有效的互补。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我们长时期实行文化为经济服务的政策,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将文化交流功利化的做法,不但使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被庸俗化,也使文化的交流停留在表层,无法实现文化交流的真正价值,发挥其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建设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和经济交往一样,文化交流构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复杂的中亚、中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但是经贸交流的重要保障,也凸显了“一带一路”建设和平共荣的理念。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中,文化合作的内容达到10项,如果把文明对话、教育合作、科技合作、新闻出版合作、民间合作都纳入文化交流的范畴,文化合作内容多达30项,凸显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文化交流的地位,这在我国与周边国家或集团所签订的区域合作协定中是独一无二的。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与中东中亚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和文化交流传统,人文优势明显。《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中明确了文化交流的领域与合作的项目,宁夏应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文化合作与交流规划,参与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大力开展宁夏与中东西亚各国文化合作交流项目,为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础做出宁夏应有的贡献。

四 “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由以我为主的单向型思维方式向树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市场理念转变

在对外开放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单向思维定式,以自己为中心去判断、度量别人的需求,并依此设定目标、方法,而未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它遵循的是我有什么(输出)、我需要什么(引进)的逻辑,追求的(或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发展和利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方的感受,从而给双方的经济合作造成困难。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但体现了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全新思维,也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以来,宁夏通过中阿经贸论坛和中阿博览会推动了宁夏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审视我们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是宁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从目前阿拉伯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看,宁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优先同这些国家开展科技农业、畜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将宁夏的比较优势与西亚国家的发展短板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互补,只有如此,才能夯实双方发展的基础。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