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碳排放特征、行业配额分配原则和重点行业筛选

中国碳排放特征、行业配额分配原则和重点行业筛选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中国能源消耗特征

(一)中国GDP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发展的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合理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43万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16万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2014年增长6.3%。

根据图1可知,1996年我国GDP总量约7.2万亿元,自1996年起我国GDP总量持续增长,200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后期GDP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并于2014年首次突破60万亿元,是1996年的近九倍,2000年的六倍。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国GDP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图1 我国1996~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

由图2可知,1996年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影响,我国GDP增速整体呈下滑趋势,由于我国采取了多种刺激经济的政策,自1999年以后,我国GDP持续增长,并且增速呈增长态势。2007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增长速率在2007~2009年开始降低,最低不到10%。2011年以后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GDP增速开始降低并持续到2015年,GDP持续低速增长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图2 我国1996~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二)我国能源消费量情况

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就每种能源的实物消耗而言,是其消费量,如果将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折标准量相加所得到的能源消费量合计数据是企业投入消费的全部能源,那么就是没有扣除能源品种加工转换的重复因素。

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一般包括:①谁消费,谁统计;②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③对反复循环使用的能源不能重复计算消费量,只计算第一次投入使用的能源量;④耗能工质(如水、氧气、压缩空气等),不论是外购的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⑤企业自产的能源,若作为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

本报告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可得1990~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趋势,如图3所示。根据图3可看出,金融危机后1999~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增速达到17%,之后虽然增幅下降,但是在2007年之前,仍然维持在10%以上。2008年之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是随着我国“四万亿计划”的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再度持续快速增长,直到2012年。2012~2016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也快速下降,2015年同比增长1%,为1998年之后的最低点。

图3 1990~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种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因此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对研究我国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六个字:“多煤、少油、乏气”,因此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很大比例,油和气所占比例较小。由图4也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均以煤炭为主,占比长期保持在65%左右,2007年占比达到72.5%,其次是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22%,天然气占比为3%~5%,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占比为9%~18%。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占比较高,造成中国碳排放总量较高,并且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图4 我国1990~2015年各类能源消费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2015年煤炭仍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为63.7%,但是比2014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首次下降到65%以下,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三种能源之和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8.3%、5.9%、12.1%,分别比2014年占比提升了0.9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下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0%,电力消费量增长5.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0%,比2015年下降1.7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

图5 我国2015年各类能源消费所占比重

(四)我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分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只有2013年的数据,因此后续本报告仅对2013年行业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研究。根据统计年鉴中的分类,本报告将行业分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生活消费,其他行业共7个分类。

图6 2013年我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根据图6可以看出,2013年能源消费最多的行业是工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其次是生活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其中建筑业消费的能源最少,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约2%。这说明我国工业行业是能源消费的大户,后期节能减排应重点关注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

二 中国碳排放特征

(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变动趋势

图7是我国1995~200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从中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62.135亿吨,从变化趋势来看,1995~2001年我国碳排放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28亿吨左右,1997年和1999年同比出现下降,而自2002年开始,我国碳排放出现大幅上涨,2004年的同比增长率达到19%,而2005年及之后增幅开始放缓,2009年的同比增长率为5%。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同步变化,但是和GDP的变化趋势呈现中度正相关的关系。

图7 1995~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二)我国不同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行业分布情况

一般情况下,化石型能源的消费都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造成温室效应。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3年我国分行业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179.02亿吨。其中,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2],主要是煤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59.4%,其次是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18.6%,再次是焦炭和原油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是7.9%和7.4%。在统计的各种能源中,煤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为5370.6万吨,占比为0.3%(见图8)。

图8 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分布

具体到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图9显示,工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高达156.11亿吨,占排放总量的87.2%,其次是生活消费,占排放总量4.5%,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排放总量的3.4%,其中建筑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约为8951万吨,占排放总量的0.5%。

图9 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布情况

(三)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

1.大类行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

各个行业只要消费了化石能源就会产生二氧化碳,由于各个行业自身属性的不同,造成使用化石能源的总量和品类各有不同。为了厘清我国各行业中不同能源所占的结构以及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必要对各个行业所用的能源及其排放量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可绘制2013年我国工业各行业能源消耗图,即图10,此图显示在我国工业行业中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的64.7%,其次是电力,占总排放的15.4%,再次是焦炭和原油,分别占总排放的9.1%和8.5%,其他比如煤油、汽油、柴油等能源的排放量相对较少,合计仅占总排放的2.4%。

图10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图11显示,在建筑业中电力、煤炭和柴油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分别占总排放的47.8%、23.5%和17.4%,原油、汽油、焦炭、燃料油、煤油、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合计仅占总排放的11.3%。这和我国建筑业主要采用电力、煤炭作为能源有很强的相关性。

图12显示,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柴油和汽油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49.1%和15.9%。其余依次是电力、煤油、燃料油、天然气、煤炭、原油和焦炭,所占比例分别为10.2%、8.4%、7.0%、6.1%、2.6%、0.7%和0%。

图13显示,在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电力和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分别占总排放的48.8%和42.2%。天然气、柴油、汽油、焦炭、燃料油、煤油、原油等能源的排放相对较少,合计仅占总排放的8.9%,这显示该产业使用的电力和煤炭较多。

图11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图1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图13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https://data.stats.gov.cn。

图14 农、林、牧、渔、水利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图14显示,农、林、牧、渔、水利业中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37.1%;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位居次位,占总排放的36.1%;柴油排放的二氧化碳位居第三,占22.9%,其他比如汽油、焦炭、原油等能源的排放相对较少,合计占比为3.9%。

图15显示,在生活消费中,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53.7%,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居次位,占29.2%,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位居第三,占比为8.4%,其他比如汽油、柴油、焦炭、燃料油、原油、煤油等能源的排放相对较少,总计占8.7%。

图15 生活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图16显示,在其他行业中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52.3%,其次是煤炭占26.0%,汽油和柴油的排放相差不大,分别占总排放的9.9%和9.1%,天然气、煤油、燃料油、焦炭和原油等能源排放较少,总计占2.5%。

图16 其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通过上述图表可知,除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之外的行业都是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在工业中是煤炭排放的最多,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于行业特征,各种油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其中柴油排放的最多,其次是汽油。这和行业属性以及能源使用类型密切相关,也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2.工业细分行业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工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细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两类。2014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国,因此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工业消耗了过多的化石能源,又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且主要是因为消耗煤炭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本报告选择工业这一行业对其行业细分,并进一步研究各行业能源构成和排放情况,希望能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思路和途径。

根据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多少,本报告选取了工业行业中16个细分行业进行分析[3]。根据图17可知,在本报告所选取的16个行业中,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依然是最多的,占总排放的64.5%,其次是电力,占比为13.5%,焦炭、原油占比分别为10.2%和9.6%,天然气、燃料油、柴油、汽油、煤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16个细分行业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结构和整个工业的结构相似。

图17 16个工业细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18所示,从对各细分行业的分析来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分别占这16个行业总排放量的38.0%、18.2%和17.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占比为8.5%和7.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的占比分别为3.7%和1.2%;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占比在0.5%和1.0%之间;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比均为0.4%。

图18 16个工业细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行业占比情况

以下是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7个细分行业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结构分析。

如图19所示,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中,煤炭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能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该行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90.6%,其次是电力,占比为8.4%,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比为1.0%,柴油、燃料油、汽油、焦炭、原油、煤油等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

图1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20所示,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中原油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48.1%;其次是煤炭,占总排放的47.4%;其余能源排放的相对较少,仅占总排放的4.4%。由此可以看出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中,如果可以有效降低原油和煤炭的使用,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就会大幅降低。

图20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21所示,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焦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49.9%;其次是煤炭,占总排放的35.4%;再次是电力,占总排放的14.3%;其余能源排放的相对较少,占总排放的比例不足1%。反映出该行业焦炭和煤炭是能源消耗的主力。

图2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22所示,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29.5%;其次是原油,占总排放的29.2%;再次是电力,占总排放的26.2%;接着是煤炭,占总排放的12.5%;其余能源排放的相对较少,仅占总排放的2.6%。反映出该行业天然气和原油是能源消耗的主力。

图2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23所示,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56.1%;其次是焦炭,占总排放的26.4%;再次是煤炭,占总排放的12.7%;其余能源排放的相对较少,仅占总排放的4.7%。反映出该行业电力、焦炭和煤炭是能源消耗的主力。

图23 通用设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24所示,在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77.2%;其次是电力,占总排放的19.9%;其余能源排放的相对较少,仅占总排放的2.8%。反映出该行业电力和煤炭是能源消耗的主力。

图2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如图25所示,在化学纤维制造业中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总排放的55.9%;其次是电力,占总排放的42.6%;其余能源排放的相对较少,仅占总排放的1.5%。反映出该行业煤炭和电力是能源消耗的主力。

图25 化学纤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分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GDP和能源消耗呈快速增长趋势,但2015年以后GDP持续低速增长,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2015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3.7%;其次是石油所占比例是18.3%;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8%。依然呈现“多煤、少油、乏气”的特征,但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分行业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主要是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59.4%,其次是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18.6%,再次是焦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7.9%。在统计的各种能源中,煤油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占比为0.3%。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业分布来看,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占比为87.2%,其次是生活消费,但是占排放总量不到5%,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4%和1.3%,建筑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仅占排放总量的0.5%。

三 行业配额调整的原则和重点行业筛选

(一)行业配额调整的原则

不同的配额分配标准会直接带来不同分配结果,因此,分配标准的设定是否公平成为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谈判争议的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能力负担原则,这些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阶段的减排能力和效率差异,并要求所有国家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履行共同的减排义务和责任,但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有区别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投资和研发,以最低成本实现碳减排。但是,各行业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和行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碳市场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存在不均衡性和不对等性。因此在行业配额的确定中,既要考虑公平原则,也要考虑效率原则,更要考虑能力负担原则,需要一套有理论支撑的、有可操作性的、有综合视角的配额分配方案,更为准确地反映行业的差异性。

1.公平原则

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尚未脱钩的情况下,碳排放权意味着地区发展权。作为一种人权,发展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重要基础,是一种天赋权利。按照公平原则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使每一个居民获得同等的碳排放权是合乎人权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禀赋结构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各地区基于资源禀赋状况,选择发展道路也是一种天赋权利。有些行业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水泥和钢铁行业,对于一个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市场的地区,这些行业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行业。当然,这些行业也是典型的高排放行业,但是不能因为这些行业是高排放行业,就彻底限制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而是需要一个渐进退出的过程,因为限制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就相当于限制了某些地区的发展权利。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巨大,在一些中西部省份,水泥和钢铁等行业不仅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因此,在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过程中,需要在机制的设计上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2.效率原则

碳排放权交易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投资和研发,以最低成本实现碳减排。但是不同行业的碳强度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行业的碳强度下降潜力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中国有些行业的碳强度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面临着技术天花板的约束,减排空间已经非常狭小,有些行业的碳强度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其减排仍有很大空间。对于先进的行业,碳交易体系应该给予较小的减排压力,相反,对于落后行业应该给予较大的减排压力。在采用历史法的配额分配过程中,不考虑行业间碳强度的差异性,就有可能陷入“鞭打快牛”的窘境,那些越先进的获得配额越少,履约压力越大;那些越落后的行业获得的配额越多,履约压力越小。因此,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必须基于效率原则,考虑行业差异性。

3.能力负担原则

有些行业的碳交易成本占其增加值的比重非常小,有些行业则非常大,因此不同行业承担减排的能力并不相同。此外,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下,任何行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依赖化石燃料提供的能源,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既然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没有任何人可以独立应对,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那么所有行业都应该行动起来,根据自身的减排能力,主动承担减排责任。具体而言,减排能力较强的行业应该主动多承担一部分减排责任,减排能力弱的行业可以少承担一部分减排责任。

本报告基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能力负担原则,分别从碳减排潜力、碳减排成本和贸易密集度三个方面对发达国家代表(美国、德国、日本)、金砖国家代表(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的重点行业进行国际比较,并计算湖北省碳市场纳入行业的碳减排潜力、碳减排成本和贸易密集度指标,以此为基础演绎如何利用这三个指标确定湖北省碳市场的行业控排系数。

(二)重点行业筛选

从完整性和全面性来看,选取全部行业来描述中国行业碳排放、碳强度、碳减排潜力、碳减排成本以及贸易集中度等指标无疑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碳排放的各项发展状况,但是由于某些行业在各国的碳排放、碳强度、碳成本、贸易密集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并且一些行业的碳强度、碳成本、贸易密集度过小而不具有较强的分析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报告将按一定标准选取部分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比较这些重点行业在不同国家的碳成本和贸易密集度等指标,不仅可以节省篇幅,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碳排放的整体状况。

WIOD数据库提供的各种类型投入产出表中将行业划分成35个行业,各个行业给出了具体的界定范围,本报告基于WIOD数据库对各行业碳排放展开分析,对每个行业进行编号,行业以及具体编号如表1所示。

表1 WIOD划分的行业及其编号

本报告将某行业在某时间区间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的份额超过2%的行业定义为碳排放重点行业。为了挑选出重点碳排放行业,首先根据WIOD数据库提供的环境账户(Environmental Accounts)提供的有关中国各行业碳排放的数据,计算了1995~2009年中国各行业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的份额,限于篇幅,本报告仅列出1995年、2002年、2009年的超过1%(含1%)的行业碳排放占比图。

1995年中国各行业碳排放总额为27.231亿吨,但是各个行业的碳排放有着明显不同,行业碳排放不均显著,占比超过1%(含1%)的有13个行业,合计占比为92.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这一行业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份额的38.6%(碳排放数量达到10.511亿吨),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14.0%,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占比11.2%(见图26)。汽车和摩托车销售及维修、燃料零售行业的碳排放最低,仅仅为6.221万吨,占1995年行业总体碳排放比例的0.002%。由此可见各个行业碳排放数量的差异性和占比份额的差异性。

图26 1995年中国主要行业碳排放占比情况

这一情况不仅在1995年存在,在其他年份同样存在,图27和图28分别是2002年和2009年各主要行业碳排放占比示意图,同样说明各行业碳排放存在巨大不同。2002年中国各行业碳排放总额为30.716亿吨,占比超过1%(含1%)的有12个行业,合计占比为92.8%。其中,碳排放数量最大的行业依然是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该行业碳排放数量是15.696亿吨,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的份额超过50%,达到51.1%,碳排放份额占比位于第二和第三位的行业依然是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占比分别是10.4%和9.8%。而碳排放数量最小的行业仍然是汽车和摩托车销售及维修、燃料零售行业,碳排放数量是6.28万吨,占总体碳排放的0.002%。由此可见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的排位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图27 2002年中国主要行业碳排放占比情况

图28 2009中国主要行业碳排放占比情况

2009年中国各行业碳排放总额为62.136亿吨,占比超过1%(含1%)的有12个行业,合计占比为92.7%。其中,碳排放数量最大的行业依然是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碳排放数量是33.242亿吨,占总体碳排放的份额达到53.5%,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的占比分别为11.5%和10.1%。而碳排放数量最小的行业仍然是汽车和摩托车销售及维修、燃料零售行业,碳排放数量是16.639万吨,占总体碳排放的0.003%。对比分析1995年、2002年和2009年各行业碳排放占比排序可以发现,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的排位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不仅如此,在1995~2009年这段时间内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的排位依然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限于篇幅,本报告列出1995年、2002年和2009年以及1995~2009年各行业总碳排放的占比结果(见表2),并最终根据这一结果选取碳排放重点行业。

表2 中国各行业碳排放占比情况

表3列出了1995~2009年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均值超过1%(含1%)的行业,从中可以发现,1995~2009年碳排放份额均值不小于1%的行业共有11个,具体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化学制品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内陆运输业,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业,水运业,食品、饮料和烟草业,纺织、纺织品业。由于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本报告以1995~2009年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均值作为依据,选择碳排放重点行业。因此本报告将某行业在1995~2009年各行业碳排放份额占比均值超过2%的行业定义为碳排放重点行业。从表3可以得出,本报告选取的碳排放重点行业为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化学制品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6个行业,这6个行业在1995~2009年的碳排放份额合计占比均超过80%,无疑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表3 中国碳排放重点行业1995~2009年碳排放份额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