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一个严肃的建议:中国应寻求加入OPEC

一个严肃的建议:中国应寻求加入OPEC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与书中的大多数文章不同,本节是一个政策谏言型论文。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其政策主张——“中国应当寻求加入OPEC”。紧接着,作者详细论证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现在是合适的时间点。最后,针对可能存在的质疑和顾虑,作者提出了折中但更为稳妥的议案,即首先成为OPEC的观察员国,或者建立类似“OPEC+1”的机制促进双方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当寻求加入OPEC,而且当下正是一个不错的时机选择。中国与OPEC之间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对话沟通机制,对于双方都会产生福利改进。

中国加入OPEC这样的建议乍听上去像是无稽之谈——OPEC的全称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而中国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大国,一个石油进口国怎么能够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呢?换个角度,“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吸纳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呢?但如果理性深入地分析的话,就会理解,名称上的不融洽和门户之见并不应该成为限制双方交流合作的障碍。事实上,已经有类似的先例存在——曾因石油产量减少而退出OPEC组织的印度尼西亚现在约有45%的石油依赖从外国进口,但2015年12月将回归从而再次成为OPEC的正式成员国。除了OPEC之外,其他国际组织也不乏域外成员参与的例子。

事实上,随着全球石油市场格局的变迁,中国与OPEC相互之间越来越依赖彼此。如果OPEC能够吸纳中国为成员国,加强沟通协调,那么双方的福利都能得到改进。

与OPEC加强沟通甚至成为其成员,对中国有利。中国有巨大的石油进口需求,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上升。中国每年在石油进口上花费大量支出。以2014年为例,石油进口总金额为2280.87亿美元,占全部进口总额的11.6%,占全年GDP的比例超过2%。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长期被排除在石油勘探、开发、贸易的核心机制之外,处于边缘。即便是像“三桶油”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时,也往往缺乏话语权,能力与效率亟待提高。好消息是,美国在走向基本实现石油自给自足的过程中,对于外部特别是OPEC国家石油供给的依赖度在大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腾挪出了空间。但必须指出的是,传统国际巨头对石油行业的把控度并不会自发弱化,而要靠中国国家能力和企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OPEC汇集了世界上众多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1.6%。与OPEC加强交流、协作,是中国保障自身石油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OPEC也需要中国。中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4年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12.4%。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动以及能源政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大买家,OPEC显然需要更多的了解和交流。而且随着美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下降,OPEC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凸显,交流沟通的急迫性也日趋加强。

除了双赢之外,当下还是中国与OPEC加强协作的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国际油价历经一年的下跌和低迷之后,OPEC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财政、汇率、物价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个时候,中国市场是其救命稻草。

更重要的是,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以来,OPEC内部面临巨大挑战[1]。OPEC内部各个国家对于战略决策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一方认为应采取保份额战略,就算以油价继续降低为代价也不削减产量;另一方则在财政、汇率压力的促使下,认为应当采取限产提价的策略。前者以OPEC中相对富裕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为代表,后者以OPEC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如委内瑞拉为代表。2014年11月,在沙特阿拉伯的主导下,OPEC会议做出了维持3000万桶/日的配额上限不减产的决议,希望能够挤出北美地区的新兴油气企业产能扩张,从而保卫市场份额。在此之后,国际油价应声继续下跌。

一年以来,尽管在低油价的压力下,美国页岩油气投资和产量都有所下降,沙特阿拉伯主导的“挤出战略”初显成效。但与此同时,OPEC成员国也深受低油价之苦。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受石油价格下跌冲击更大的国家因而特别希望OPEC更改策略,达成限产协议、提高价格水平。据媒体报道,委内瑞拉正在筹划组织一个包括OPEC国家和俄罗斯、墨西哥在内的石油出口国峰会,意在探讨政策,推动在2015年末的OPEC会议上改变上一年由沙特阿拉伯主导的策略,各国达成一致的限产协议,以提高石油价格水平。

所谓的限产提价一致行动协议究竟能否奏效是存在不确定性的。一方面,各成员国之间存在“囚徒困境”博弈,一致行动协议似乎很难长期约束各方;另一方面,由于OPEC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近似无限次重复博弈,在严厉的惩罚机制下,加之沙特阿拉伯具有较强的主导地位,协议约束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维系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也正因如此,OPEC成为经济学寡头理论中对应的经典卡特尔案例。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页岩油气革命使得OPEC在全球市场中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伊朗制裁的解除以及近期骤然复杂化的中东地缘政治形势,都给OPEC一致行动协议的约束力埋下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上,无法完全排除OPEC在2015年12月的会议上对上一年的既定策略改弦更张。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不确定性。

第一,OPEC内部的路线争论已非常激烈,几乎所有成员国都深受低油价之苦,急切期盼油价回升,即便沙特阿拉伯似乎也提不出反对短期改变策略的有力理由。

第二,客观上,如果OPEC确实达成了限产提价一致行动协议且得到执行,那么至少在一个季度到半年的时间内,北美的新兴油气产能难以出现大幅扩张。既然在短期内确实能得到实惠,OPEC很难有理由不这么做。

第三,目前沙特阿拉伯政坛不稳定,尽管王室核心成员之间的争斗尚未完全公开化,但有信号表明,现年已80岁的国王萨勒曼自2015年1月继任以来,政权并不稳固。受多数王室成员拥戴的艾哈迈德王子可能走上前台掌权。如果沙特阿拉伯出现了政权更迭,那么其上一年主导的旧策略被掉头转向的可能性无疑也会加大。

尽管我们认为从基本面分析来看,国际油价仍难言止跌企稳,OPEC的合谋行为难以真正实现,但短期内OPEC做出战术调整,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的震荡仍是不可小觑的。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与OPEC加强沟通对中国就非常有意义——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便无法避免OPEC改变策略的决议,也至少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提早预见,未雨绸缪。

当然,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巨无霸的买家,OPEC的心态是复杂的,必然有所顾虑。或许更可行的模式是,中国成为OPEC的观察员国,或建立类似“OPEC+1”的机制促进双方合作。退一步讲,即便不以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加入,中国也没有什么损失。至少表明了一种姿态,即希望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毕竟油价大幅波动不论对于进口国还是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可以设想,如果有类似的机制存在,那么在过去15年间石油价格就不至于像过山车一样上蹿下跳,中国等进口国在石油上的支出会有所削减,而OPEC也不会因为油价大幅波动失去产能之锚而遭遇今日之窘境。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