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节能减排促进北京绿色转型

节能减排促进北京绿色转型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北京市资源环境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既重视环境保护,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强化环境安全监管,使全市的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但受到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和人口、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以及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影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任务十分艰巨,环境压力较大,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

2009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人均达到68788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0.1%和6.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9.7%,第三产业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23.2∶75.8。城乡居民居住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1%和11.5%。

2009年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6577.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6%。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能耗为0.6074吨标准煤,比2008年下降5.57%。[1]北京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合理,煤炭占比为32%,全国这一比例是70%。北京市能源消费大部分靠外省市输入,2008年煤炭消费的自给率也只有21%。北京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0。2009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20亿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41.5%,用水总量35.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北京市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4.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52.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了3.59%和2.49%。[2]北京市污水处理率为8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8%。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5天,比上年增加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总体上来看,北京市物质资源及能源压力逐年增长。居民活动对生物资源产品及能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自身生态承载力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资源需要,可供地区消费的能源量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而且略低于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增长速度,超额资源及能源需求成为限制区域发展的障碍。北京市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实现了逐年下降,空气污染物排放也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量下降最显著,但单位人口面临的环境压力在不断提升。

二 北京市节能减排成就

(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2005~2009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由2005年的0.80吨标准煤下降至2009年的0.61吨标准煤,已累计下降23.34%,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

2009年万元GDP能耗为0.6074吨标煤,下降5.57%,其中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0225吨标煤,同比下降2.82%;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8880吨标煤,下降11.42%;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581吨标煤,下降1.21%。2006~2009年,北京市以年均4.47%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65%的较快经济增速,平均能源弹性系数为0.38,初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测算,“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累计实现节能1730万吨标煤,其中结构节能1290万吨标煤,占全部节能量的75%,为节能主导因素;技术节能320万吨标煤,占18%,管理节能120万吨,占7%。

2009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88万吨,比2008年削减0.44万吨,同比下降3.5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9.88万吨,比2008年削减0.25万吨,同比下降2.47%。

(二)节能对转型的推动成效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巩固,金融、体育、文化创意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发展较快,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到达75.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3.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达到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万元GDP能耗的一半,是推动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力量。完成首钢等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转产和关停,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等落后工艺设备,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显著下降。

第二,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优质能源占总能耗比例显著提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根本转变,煤炭占比仅为32%,而全国的这一比例是70%;电力、油品、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使用量大幅上升,2009年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7%,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布出台《北京市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和《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153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140%,占能源消费总量3%左右。[3]

第三,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发布“北京市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年度计划”,在奥运工程中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积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覆盖了北京市级公共机构及全市六成以上城乡居民家庭。从2009年起,在北京市重点用能单位推广应用高效电机、变压器等节能设备。

第四,节能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实施《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了《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及两个配套实施办法;对大型公建和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察;从审核、验收、资金支持、专家及咨询机构管理等全过程规范;与18个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责任书;北京市财政加大投入,并积极争取到国家财政奖励资金和国债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对符合标准的退出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第五,重点领域节能效果显著。政府机关,对政府机关用电、用热计量改造和开展节能改造;建筑领域。新建建筑全部实现65%的节能设计标准,对普通公建开展节能改造;工业领域,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目标考核和实行用电在线监测;交通领域,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通车里程突破300公里,占公交出行比例达34%,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六,全民节能意识显著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从2005年的28.1%提高到2009年的38.9%。开展了节能产品推广工作,高效节能家电在居民家庭中的拥有率也逐年提高,市民逐步形成了节能型的低碳生活方式及绿色消费习惯。

尽管“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节能减排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仍存在要节能新技术应用难度大,基于市场经济的节能激励机制仍显缺乏,能源监测、统计、计量、执法等能力建设比较薄弱,节能标准体系建设还需加快等问题。

三 节能减排的国际启示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决定了北京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是北京市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和不得不解决的挑战。节能减排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采取的必要政策措施。

(一)北京仍处于绿色转型的初级阶段

北京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模式,其服务业及制造业具有一定特色,正处于绿色转型及区域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阶段。但北京市与全国一样,也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问题,仍处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初期。一方面,北京市具有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多项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北京经济发展注重物质经济,依赖于其他经济区域的资源输入及产品、废弃物的交换,事实上选择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尽管随着政府及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北京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情况有所减轻,同时资源的供求比例状况也得到改善,但是北京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二)欧盟推行节能减排的经验

2007年3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制定了“3个20%”总目标,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欧盟的这一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搭起了法律框架。欧盟基本立法中涉及节能减排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单一欧洲法》和《欧洲共同体条约》。如2002年欧盟颁布了《建筑物能源指令》,该指令规定了公共部门、能源供应商的具体义务,并设计了详细的预算、审计方法等,要求2008~2016年连续9年节能9%。欧盟各国也各自制定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德国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节能法》,德国制定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三项基本原则是污染者付费原则、预防原则和合作原则。

第二,欧盟政府的节能减排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为保证政策顺利实施,政府就节能减排的政策与公众、能源供应商、工业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联络,进行政策宣传、项目咨询和信息沟通等服务;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如欧盟能源技术组织等。

第三,利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两种形式,财税政策可以使污染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努力改进生产技术,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的金融政策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绿色证券政策,国际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金融政策大多数是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自愿制定的原则标准,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第四,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运用技术创新改进旧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污染程度、发展新能源等;技术创新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应用手段。

北京市节能减排应遵循从单项节能向系统节能转变、从末端节能向源头节能转变的原则,节能管理要从粗放型节能向精细化管理的原则。要不断吸收国际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完善节能减排法律体系,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环境税收制度,选择恰当时机引入碳税,强化实施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利用节能减排这一抓手推进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

四 发展低碳技术 推动北京绿色转型

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关键在于节能技术的进步,北京的绿色转型除了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支撑外,还要利用北京本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利用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北京低碳技术集成示范应用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北京城区能源供应技术集成系统

绿色北京的能源供应原则是减少需求、使用低碳能源、分散产能。从供应系统的工作范围来说,包括城市层面、社区层面以及终端层面。城市层面的主要技术既包括大型可再生能源技术,也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如热电冷联供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等;社区层面的技术主要包括区域层面的分布式能源技术和低品位能源的利用技术;终端层面的能源技术主要涉及建筑节能、高效节能减排的应用等以减少终端能耗需求。

2.建立绿色交通体系

完善城区空间与交通整合技术集成系统,北京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土地、建筑的混合利用和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发展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通过推行多层次一体化的公交系统建设,以及城区公共步行通道、专用自行车网络设计等措施,提高居民的绿色出行比例。此外还要鼓励发展绿色交通工具,鼓励电动公交技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减少车辆使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3.北京城区水资源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管理整合系统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的主要技术包括城区雨洪收集及利用技术、城区中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和建筑及市政节水技术等;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城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

4.保护改善城区自然生态系统

城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应以保护、修复和补偿为原则,保护已有自然生态资源,修复遭受破坏的城市森林、湿地、河道等重要城市景观板块,并对城区建筑等自然生态要素破坏殆尽的人工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建立完善城区生态安全网络,提高城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生态保育能力和抵抗自然风险能力。

5.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系统

居民住宅区和建筑物的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和绿色改造,主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建筑节能设计,高效节能设备使用,对现有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以减少住宅和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社区(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通过住宅区(建筑)环境的景观生态设计,提高城区生态网络的完整性、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五 北京市绿色转型的途径

为了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处理好经济、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谋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合理化城区布局,利用节能新技术减少社会经济系统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和物质输入,提高废弃物处理的资源化率。

(一)打造绿色城区,促进城区能源系统化利用

绿色城区是按照自然生态原则对城区结构进行调整,使产业区及居住区在整个城区范围内呈网状分布。首先应调整政府机关的集中分布状况,将彼此之间联系较少的政府机关在整个城区范围内呈网状分布。其次,应完善郊区的公共设施,配套娱乐及购物场所,使搬迁到郊区的组织和个人不降低生活水平。最后,应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打造数字城市缩短公众之间的距离。

(二)实施绿色创新,从源头开始减少能源的使用和资源的浪费

1.倡导绿色设计

在生产工艺设计过程努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小环境成本;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中,增加产品的耐用性、可处置性、可分解性、循环性和重复使用等性能;产品外观设计上遵循小型化、轻型化;在材料上使用环保替代材料;在包装设计上实行简易原则,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并标明产品的化学组成,加强对绿色包装的宣传。

2.建立绿色物流系统,降低在流通领域中的能源消耗

绿色物流系统主要由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仓储构成。合理规划配送中心、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将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的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最终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

(三)建立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和废弃物资源化产业

绿色工业体系是具备较高生态效率,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低的工业体系。绿色企业是工业体系的基本单元,企业内实行清洁生产,通过企业之间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延长企业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绿色农业体系的关键是土地和土壤的保护问题

利用有机垃圾生产有机肥,减少了土地对化肥的依赖,同时也减少了生产化肥所消耗的大量化石能源。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的畜禽粪便和废水,利用沼气热电联产有机肥技术,将这些废弃物转变为能源资源。如果把北京市所有的有机生活垃圾和养殖业粪尿考虑在内,并对城市和养殖行业引入恰当的废弃物管理战略,则北京市的养殖场可以成为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加工厂。

2.绿色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小,北京市在中国的独特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市应将服务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发展能够带来资源节约的文化传媒、教育等高端服务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3.废弃物产业链

建立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形成资源-产品-资源循环物质链,既可减少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出,又可减少物质输入。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一方面可以向生产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再生资源,减轻末端处置压力,拉长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企业强化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

(四)建设绿色政府

北京政府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应充当实践者、示范者、服务者而不是指挥者。首先要树立绿色理念,绿色转型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革。其次要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政府作为市场中的主体要实行绿色消费,落实绿色采购,减少公车数量,倡导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最后还要提供绿色服务,整合环保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服务网络,成立独立于交易双方的专门评估机构,收集信息,减少信息交换点,提供绿色技术咨询、培训、交易中介、风险投资等服务。

(五)培育绿色文化

北京市实施经济的绿色转型,要用建设生态文明代替经济文明作为长期目标。培育绿色消费,只有绿色消费成为居民的一种习惯,选择绿色产品成为自觉消费行为,绿色产品市场才会真正形成,北京市经济的绿色转型才有可能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得以完成。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