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建设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

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建设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基本情况及“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企业基本情况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煤化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充分发挥陕西煤炭资源优势,整合全省煤炭资源,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壮大以煤炭开采、煤炭转化为主的能源化工支柱产业,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4年2月正式成立的大型企业。注册资本35.5亿元,截至2006年底,资产总值242亿元,在册员工89009人,资产结构中煤炭占65%,煤化工占29%,其他为电力、铁路、机械制造等。现有全资和控股生产矿井25对,加上其他参股煤矿,总核定生产能力约4000万吨,煤化工产品年产200多万吨。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约为2万元。

陕煤化集团公司已取得的资源矿权分布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的黄陵矿区和彬长矿区、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南区和榆横矿区、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府谷矿区。自陕煤化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一批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连年实现了预定的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已基本形成以煤炭和煤化工为主体,电力、铁路运输、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是陕西省最大的煤炭开发和转化企业。

(二)“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通过收购、兼并、技改、新建等措施,保持原煤产、销量和生产效率持续增长。先后联合有关科研院所成立了煤化工开发中心、安全研究中心,在发展和安全两个重点环节上有了支撑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和规模、品牌优势,加大了对外合作的力度,先后与数家大型企业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和规模,使企业品牌效应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战略思路更加明确

集团公司确立了“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战略。着力加大产能建设投入,相继开工新建或改扩建煤矿项目7个,电厂项目3个,化工项目1个,支线铁路项目3个,新增产能千万吨以上。参与建设榆横煤化工园区60万吨煤制甲醇制20万吨烯烃DMTO工业示范项目;参股清水川电厂一期及庙沟门煤电一体化项目;扩建黄陵综合利用电厂;建成投运红石峡铁路专用线和黄陵二号专用线。

3.资本运营开始起步

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布局,运用多种方式开展资本运营。初步建立有利于决策科学、控制有效、实施得力的资本运营管理系统。确立了资金筹措、资本配置、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实施步骤,制定了集团公司资本运营的规划。并在完成了清产核资、资产审计工作基础上,经过调研论证,制订了陕煤化集团内部财务重组工作计划和上市的框架方案。相关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4.安全条件显著改善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强化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瓦斯治理为重点,狠抓“一通三防”工作,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矿井,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大安全投入,对现有生产矿井的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机电运输系统、防治水、顶底板等,进行了全面改造。

5.煤层气利用开始起步

目前,陕煤化集团在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分别建立了11套地面瓦斯抽采系统和12套井下移动瓦斯抽采系统。地面系统抽采能力为1100立方米/分,井下移动系统抽采能力为360立方米/分。2005年集团抽采瓦斯量4123万立方米,其中:铜川局1600万立方米;韩城局2523万立方米。2006年集团公司预计抽采瓦斯量8000万立方米。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矿建成一座4000千瓦的瓦斯发电站。

二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保障国家煤炭资源稳定供给和能源安全为宗旨,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能源化工体系。

(一)总体思路

坚持两个发展(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夯实两个基础(资源接续和队伍建设),抓好3个创新(科学、技术和管理),抓住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建设、“三个转化”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园区建设为平台,稳定老区,开发新区,做大做强“一体两翼”产业,即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形成煤、化、电、路完整的产业开发体系。加快做大做强煤和煤化工两个主体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在煤电、煤层气开发、煤系资源利用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运输物流、机械制造、金融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一体两翼”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以统一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资本运作、安全管理、循环经济等支撑体系,加大优质煤炭资源的控制,加强项目管理和风险防范,推进和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建立以开发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

(二)目标

到2010年,努力实现煤炭产能1亿吨,煤化工产品500万吨,电力装机500万千瓦,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80亿元,即“15558”。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重大事故隐患监测、预警及控制体系,创立国家级安全工程技术中心,在突出矿井综合防突、高瓦斯油气伴生易自燃坚硬厚煤层综放开采安全保障、矿井瓦斯综合抽采利用以及矿井灾害的智能诊断和应急救援等4项关键技术体系方面实现突破。到2010年,生产煤矿80%达到一级标准化矿井,化工、电力和运输实体100%的达到安全质量标准要求,全部达到标准化生产单位;杜绝重大以上事故的发生,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实现安全状况根本好转。

2.企业文化

建立健全企业统一的文化体系,系统规划和实施企业识别系统,使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和无所不在。不断创新发展,强化制度管理,扎实精细化工作,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建塑活动,使“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深入人心,将“干事创业、和谐共进”的核心理念固化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支撑。到2010年,最终实现陕煤化集团由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提升,形成独具企业特色的文化内涵,建设成为拥有极强聚合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活力的优秀企业。

3.信息化建设

以战略管理为核心,以安全生产和资源均衡运作控制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到2010年,主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绝大多数环节实现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和对外信息的共享。以此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资本运营、业务管理、环境管理、投资发展的综合能力,实现集团公司的协调控制及和谐运作。以信息化带动和支撑集团公司的综合现代化,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和生产运作水平。

4.员工素质建设

按照企业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系统编制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和优化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到2010年,建立起前程光明、人才辈出、人尽其材、激励高效的良好成长环境,实现人才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高效化,人才总量和高素质人才供给及储备充足,人才队伍的结构合理化和更替有序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并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5.职工生活质量

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效率与公平、企业发展与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更加注重职工生活环境、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提高,不断追求和营造富裕和谐的企业相关社会氛围。到2010年,实现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翻一番,全面建立和健全职工的各项后勤保障和社会保险体系,支持和协助有关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社会性建设和服务,实现职工生活环境、住房条件、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水平的明显提高。

6.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

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争到2010年,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至2吨标准煤以下,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国家标准,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煤泥水必须闭路循环,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5%,生活污水复用率达到60%,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降至12.52立方米,固体废弃物处置率100%,煤泥、灰渣等工业固废全部得到综合利用,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采煤引起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矿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饮用水全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三 实施措施

(一)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和实施适应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规划。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煤炭类达到12%,化工类达到24%;职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达到11年,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达到50%。具体措施如下。

1.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积极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人才感召力;提高经济效益,切实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充分利用各类人才资源;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广纳贤才;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力度,充分积蓄发展人才。

2.实施人才激励工程

优化薪酬结构,不断提高薪酬水平;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较2005年翻一番,力争达到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和用人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导的人才评价机制,按德、勤、绩、能、效的综合标准,细化、量化指标到工作到岗位,建立全面系统的目标考核体系,并与个人发展、薪酬直接挂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实施人才凝聚工程

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氛围,以切实提高人才的形象地位;改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创造一个居住舒心、工作顺心的人文环境;培育富有陕煤个性的人才文化。

4.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强化全员教育,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升陕煤员工整体技术水平。

(二)健全信息管理网络体系

从规划着手,扎实基础建设和素质培养,健全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持续保障整体运行效率,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立和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优化选择以安全为核心,全面降低企业风险为目的,有效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为手段,扩充企业效益为内容的企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可行方案。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和门户窗口,规划整合软硬件系统,解决生产控制、监控、调度、安全、管理等互支共享和集成的问题。逐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和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改造和开发集成,建成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素质保障。

(三)构建资本运作体系

运用多种方式开展资本运营,通过收购兼并、股权运作、资产重组、托管、联营、分立等方式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张。以企业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为主线,以金融借贷为支撑,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政策性长期贷款、资产证券化、发行信托、发行短期融资券、与外部战略投资者合资等方式,融入所需发展资金;综合运用资本工具和政策支持,推进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增强企业经营活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促进陕煤化集团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力争到2010年,煤炭主业实现在公开资本市场上市,搭建现代资本运营的运作平台;参控股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现阶段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中心;参控股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保证集团融资租赁业务的顺利开展;成立集团财务公司;在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尝试参控股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逐步构建起金融业务板块;为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根据产业调整的需要,对一些发展期望较高的非煤产业,鼓励职工入股。

(四)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安全文化建设为先导,深入贯彻“生命至上 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以安全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着眼点,以预防瓦斯事故为主,突出抓好“一通三防”,预防重特大事故,以创建“两型三化”企业为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强培训教育,狠抓“三基”建设,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监测、预警及控制体系,创立国家级安全工程技术中心。在突出矿井综合防突、高瓦斯油气伴生易自燃坚硬厚煤层综放开采安全保障、矿井瓦斯综合抽采以及矿井灾害的智能诊断和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体系方面实现突破。到2010年,煤炭生产企业全部达到标准化矿务局,生产矿井80%达到一级标准化矿井,化工、电力和运输产业全部达到国家安全规范标准;杜绝重大以上事故的发生,2010年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实现安全状况根本好转。以建设本质化安全为奋斗目标,实现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状况的不断好转。

完善监管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岗位管理,提高从业职工素质;加强监测管理,完善救援体系;加强科研攻关,实施“科技兴安”;加强现场管理,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长效机制。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树立新型工业化发展观念

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统领全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和规划实施能力

建立整体协调、价值统一的战略管理体系,以战略规划来统筹企业不同产业、区域或性质、文化的实体行为,将企业战略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融入一体,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所制定的规划进行调整,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和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力。

3.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和战略储备

作为资源型企业,煤炭资源是制定规划的基础,煤炭资源的品质和储量决定产业链条的可行性和持久发展。在开发已获得资源的同时,积极争取资源条件好的规划区域的开发权,以保持生产、在建矿井和后备资源的合理比例,形成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储备。

4.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和控制防范风险

“十一五”项目建设规模、数量、产业跨度大幅增加,企业原有项目管理模式和技术水平已滞后于企业项目建设的需要。必须健全现代项目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流程,同时建立控制防范风险机制。

5.积极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

围绕企业发展规划,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建立专业化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使集团公司成为战略规划、产权管理、资源配置、运营监控和专业服务的决策中心,各分子公司成为集团公司的利润中心和专业发展中心。

6.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机制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资金合同管理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健全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推行研究课题目标完成奖励制度。

7.扶持和协同辅业发展

在大力发展主业的同时,合理规划、配套发展相关产业,扶持和带动辅助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形成新型煤基产业供应链条的集群化模式。

8.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承接、统一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全集团公司系统内建设具有集团公司大文化和所属单位小文化相结合,大文化统领小文化同时又充分体现小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

9.加强循环经济建设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强化节约意识和节约措施,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坚持从源头抓起,实现全过程控制,达到清洁生产,资源最佳利用;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通过发展煤化工和电力产业,进一步拓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产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再次利用;落实土地复垦,结合塌陷区复垦治理规划和农业高效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塌陷地的复垦工作;煤矸石通过发电、采空充填或用于筑路加以利用,对老矸石山采取绿化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四 政策建议

为确保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十一五”规划的实现,希望国家和省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帮助和政策支持。

(一)落实煤炭后备资源

渭北老矿区资源接续和发展资源问题,是能否保障“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建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国家煤炭大基地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规划建设方面,以陕煤化集团为主体,优先保证其产业发展的后备资源,根据陕煤化集团规划确定和解决煤炭资源的矿权问题,充分满足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需要。对于部分资源勘探程度较低的矿区,以及负担较重的企业,建议由国家给予适当的勘探资金补助,以加快勘探进度。

(二)加快基地内小井整合

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内仍存在数量众多的小煤矿,整合治理难度较大。建议省政府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由省有关部门和陕煤化集团联合制定和实施整合小煤矿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设置安全设施、资源回采率、矿井规模、占有资源量、环境治理和开采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标准,促使不达标的小煤矿关停并转。另一方面,国家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大型煤炭骨干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对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煤矿进行整合。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制定具体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和电力等煤炭转化产业,推进产业升级,支持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厂,鼓励发展“煤电联营”和铁路专线,并在项目核准和资金安排上给予支持。对于符合环保要求的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议政府在筛选国债项目时充分考虑,给予国债资金支持,并在资金筹集、引进外资、土地征用、环境容量、水资源供应、电力上网等方面帮助协调解决。

(四)加大煤矿安全技改

渭北老区生产条件恶劣,技术装备落后,安全欠账较多,安全技术改造难度大。建议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联合投入机制,由国家利用国债资金不断加大对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投入,引导各种资金(包括地方和企业)按比例投入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尤其是要加大对开发周期长、负担较重的老煤矿的资金投入。国家按原规划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加快解决铁路运输瓶颈

国家在铁路规划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陕西的煤炭资源优势,从支持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和保障国家煤炭资源稳定供给的角度,加强西包线、西平线和太中线三大出口通道的建设。建议加快实施西安至神木北二线工程,提高陕北煤炭南下运输能力;尽快建设西安至平凉铁路,形成彬长、永陇矿区煤炭外运通道;加快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建设,适度向陕西倾斜,形成陕北煤炭运输新通道。支持陕煤化集团通过控股参股建设铁路项目,加快我省铁路建设速度,提高我省煤炭运输能力。

(六)支持辅业改革改制

陕煤化集团所属企业大多为20世纪50年代左右成立的大型国有老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存在包袱沉重和人员安置等具体困难。建议省政府协调推动改制企业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到位,明确当地政府接收程序,保证改制单位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办社会职能按时顺利移交。同时考虑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量大,企业所在地比较偏僻,辅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建议省政府延长改制优惠政策的有效期。

(七)减免相关税赋

煤炭企业成本结构不合理、税赋重。建议在成本中增加土地塌陷治理费、新井建设基金、开拓延伸费、地质勘查费、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等方面费用。建议将目前实施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取消资源补偿费,改进资源税征收办法,改采出量计征为按实际资源消耗量计征,促进煤炭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