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强企报国 跨越发展建设极具竞争力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

强企报国 跨越发展建设极具竞争力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基本情况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有125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现有25个分公司、37个全资(控股)子公司和5个事业法人单位,年产煤炭2000万吨,总资产170多亿元,位列全国500家大企业集团第236位。连续多年被评为“信用江苏诚信单位”,并被多家资信评估机构和金融机构评为资信AAA等级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奖”、“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公司”、“江苏省文明单位”。

集团总部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和中西部开发的连接带、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著的连贯南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特征。专用铁路与京沪、陇海两大干线接轨,并与规划建设的徐兰专线交汇;京杭大运河和京福、京沪、连霍等5条高速公路以及5条国道、20条省道贯穿其间;近郊观音机场已开通的18条航线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徐矿集团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富煤省区煤炭资源开发与整合,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框架,建成矿井2对、在建矿井12对,已形成了1000万吨生产能力。徐矿在孟加拉、澳大利亚矿业项目进展顺利。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徐矿集团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势。初步构建了以煤炭开采为基础,以电力、机械制造、物流、房地产为支柱,集工程施工、化工、建材、商贸于一体的跨国、跨地区经营格局。到“十一五”末,集团控股和参股建成电厂权益容量将达2000兆瓦;规划建设的徐州矿区三大循环经济区中的西部区已初具规模;年产3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及配套资源规划正在编制之中;非煤产业主导产品有矿用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矿用电器、特种钢材、防水材料、水泥等,现年营业收入60余亿元。形成了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支柱产业增长强劲,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产业链条合理,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良好结构体系。

徐矿集团长期致力于采煤工艺进步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拥有从极薄煤层到厚煤层、从平缓倾角到大倾角乃至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其中大倾角综采、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综采、顶水综合开采、三软煤层综放开采和旋转90°综采等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矿井支护、防治水、软岩、瓦斯治理等成熟技术也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徐矿集团发展的根本所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万名,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人员34名,副高级技术职务人员647名;博士、硕士4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产业技术工人资源十分丰富,中级以上技术工人比例占生产工人的60%,其中,技师以上技术工人占生产工人的10%。徐矿集团产业队伍特别讲认真、特别顾大局、特别重信义、特别能战斗,目前拥有年产百万吨综采队7个,千万吨水平采煤队2个,快速掘进队5个。

徐州煤炭开采可追溯到北宋元丰年,时任知州苏东坡发现煤炭后,喜赋《石炭》诗,开徐州煤炭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徐矿人秉承报国之志,形成了独特的“大家”文化、“汗水”文化和“火炉”文化。新世纪、新阶段,徐矿人坚持走现代文化型企业之路,培育了九大核心价值理念;提炼出学习型企业“五五三三一”五星“创争”活动模型,建有职工品行习练基地,大规模开展执行与服从军事化训练;精心培育创新文化、执行文化、创业文化、精细管理文化,全面打造徐矿人新形象。

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徐矿,坚守强企报国之信念,在新的起点上瞄准建设极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能源企业集团目标,按照“十一五”规划蓝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二 “十一五”期间战略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安全和谐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调整创新为动力,加大“走出去创业”和“引进来开发”力度,全面实施大开发,推动大发展,实现大跨越,建成极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能源企业集团。

2.发展规模及效益目标

“十一五”末,全集团总资产达200亿元;营业总收入20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7.2亿元;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0%以上,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达到4.05%和10.83%。

3.主导产品市场目标

煤炭年产量稳步增长,其中本部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异地到2010年达3000万吨左右。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3661万吨。

4.安全目标

原煤百万吨死亡率确保控制在0.5以下,力争0.3以下,使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水平不断提升。

5.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实施6个产业倍增计划,力争到“十一五”末,异地煤炭产能达3000万吨;权益电力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营业收入达35亿元;机械制造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物流产业年营业收入50亿元;房地产业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以上;工程施工业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

6.科技创新目标

“十一五”末,采煤机械化程度、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原煤全员效率达到4.55吨/工;安全生产、非煤产品开发等方面科研攻关取得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10项,专利30项,开发新产品不少于15项。

7.职工生活质量目标

在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确保职工收入增幅高于徐州市平均增长水平,全集团期末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比“十五”末增长50%以上。职工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期末人均住房面积达25~30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医疗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和谐矿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职工生活殷实、文明向上、环境优美的小康矿区基本建成。

8.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矿区文明程度和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企业形象更加良好,涌现出更多的省级及以上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和劳模先进个人。

三 企业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煤炭产业。一是做精做优本部煤炭资源。继续落实减头减面措施,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着力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全面完成张双楼矿新副井建设、技改和三河尖矿技改工程,新增生产能力130万吨。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薄煤层机械化,努力提高薄煤层产量,“十一五”末达到200万吨/年以上。通过努力,确保“十一五”期间本部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要,发挥原有和新建洗煤厂产能,推进煤炭深加工,优化商品煤品种和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增收增效。二是加快构建异地煤炭生产基地。着力抓好新疆、陕甘、贵州地区矿井技改和新井建设。新疆矿区:实施天山公司扩能技改,2007年底产能达400万吨;加快铁煤、赛尔公司矿井技改及新井建设,形成400万吨产能;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重组上市天山公司,共同开发阿克苏地区煤电路盐化一体化项目,构建全疆一流的大型能化基地。陕甘矿区:秦源煤业公司产能稳定在120万吨;加快北马坊煤矿技改,并新建一座年产300万吨矿井;新安煤业公司年产90万吨的新周煤矿2008年建成投产;并购的设计能力60万吨/年的百贯沟煤矿2007年底完成技改;加快郭家河井田项目开发,2008年开工建设年产500万吨现代化大型矿井;争取获得陕西46亿吨煤炭资源,建设年产1000万吨矿井。贵州矿区:习水二郎、桐梓矿区3对矿井计划3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合计产能270万吨。到“十一五”末,异地煤炭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年产量达3000万吨,力争拥有异地煤炭资源储量80亿吨以上。

大力发展电力产业。全力以赴做好徐矿综合利用电厂4×300兆瓦机组(一期为2×300兆瓦)项目筹建工作,确保2007年底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并网发电;徐矿电厂二期工程力争2007年底报国家发改委核准;阿克苏西部电厂项目2008年开工建设,2010年并网发电;加快实施华美热电厂扩容技改,2008年开工,2009年上半年投运。按照出资比例,做好国电宿迁电厂、徐州阚山电厂、习水二郎电厂等参股电厂建设和运营工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以获取煤炭资源为目标,有选择地参股其他异地电厂建设。

加快发展矿区循环经济。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华美电厂、徐矿综合利用电厂、张双楼矿洗煤厂等项目为依托,积极上马相关配套项目,延长煤基产业链,着力构建张双楼、庞庄、权台3个循环经济园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促进徐州本部由煤炭生产基地向煤电一体的能源基地转变,由分散、低效、关联度低的产业发展方式向资源集约利用、节能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矿井水、煤矸石综合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力度,促进矿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加快衰老矿井转型复兴。按照“以人为本,确保和谐,开发转型,老矿复兴”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实施青山泉等6对矿井关破工作。用新思维经营老矿山,按照“主业转移、业态转型、生态再造”的思路,在加快衰老矿井走出去创业,尽快落实接替项目,实现主业向异地转移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利用衰老矿井闲置房地产资源,搞好环境修复和生态再造,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2~3个新兴工业园区、1~2个休闲度假园区,实现衰老矿井由生态萧条的采矿迹地向环境优美的新兴产业园区转变,真正把矿井关闭作为新的发展转折点,成为衰老矿井走出去发展的过程、职工转移转岗再就业的过程和致富奔小康的过程。

做强做大房地产业。抓住城市化建设和住宅达小康机遇,发挥集团公司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通过改革、改制、改组等多种形式,转换机制,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尽快形成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开发、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和建材相配套,以商业、宾馆为延深的产业链,建成集房地产开发与置业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十一五”期间开发面积240万平方米,年均开发48万平方米,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实力进入徐州市行业前三名。

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物资集中采供制度,完善企业物流机制体制,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加速实施物流集中化、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战略,积极整合物流资源,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物流支撑体系,大力发展运输、仓储、加工、配送、贸易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链,组建物流专业化公司,建成徐矿物流园区,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融入区域和江苏省物流市场,壮大物流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区位、品牌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煤炭大营销业务,尽快把企业培育成全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商。

调整发展传统产业。坚持机械制造、建材、建筑施工、医疗、商服、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有进有退、择优扶强原则,实行资源优化高效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产品和市场开发,增强综合竞争实力。重组机械制造企业,加快机械厂厂区搬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煤矿装备制造研发项目,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20亿元。

(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思路,将集团公司建成以法人持股为主体,多层出资、多元混合产权结构的国有控股公司。有计划地对现有产业进行改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对于规模小、效益差、与集团公司主导产业关联程度不高的竞争性企业,按照有进有退原则,有序退出国有资本。新上项目全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要求,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调整集团公司和有关子公司组织框架,建立决策科学、分工明确、协调得力、运作规范、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制度体系。调整管控模式,建立管控适度、权责对等、有利于调动高层和基层两个方面积极性的管控模式,使集团真正成为决策中心、投资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使分公司成为执行和运作的主体,子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更加规范运作。

继续深化3项制度改革。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干部公开选拔和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进一步推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建立内部劳务市场,真正形成规范的劳动关系和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认真贯彻新《劳动合同法》,依法规范劳动用工关系,维护企业和职工权益。优化劳动力结构,一方面通过加大地面工种人员转岗分流、技校委托培养、留转部分农民轮换工、适当补充劳务派遣工等途径,着力解决井下劳动力缺员问题,满足本部和异地煤炭生产需要。另一方面,抓好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大力寻求和开发劳务输出项目,推进减员分流,力争“十一五”末在册职工人数减到55000人。调整完善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和实行按劳分配与按智、按资、按贡献分配相结合,健全有效激励机制,真正建立体现人力价值、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进一步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积极争取政策和政府部门支持,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稳步做好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和人员移交工作,减轻企业负担。认真研究和解决主辅业分离单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主业与辅业的真正分离,实现主业精干化、辅业专业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目标。

(三)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素质

持之以恒地强化安全管理。坚持把安全发展作为第一目标追求,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响一切”的位置,真正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围绕“人、物、系统、制度”四大要素,深化细化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工作。持续加强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全面推行“十有”规范、“手指口述法”和准军事化管理,加大“三违”治理力度,着力打造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执行有力的职工队伍。提足用好生产安全费用,着力提高装备水平和系统保障程度。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创新建设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动态达标水平。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一通三防”重点,强化现场管理和监控,狠抓隐患排查治理,杜绝重大事故发生,同步强化地面单位及要害场所安全管理,促进安全形势稳定发展。

加强营销管理。建立以品牌为支撑、质量为基础、信誉为保障的现代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统一销售、统一定价、统一政策、统一货款回笼”制度。调整优化用户结构,巩固发展与电力、石化等大型重点直供用户战略合作关系,稳定营销渠道。不断增强非煤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优势,大力开展创建名牌产品活动,积极参与外部大市场竞争。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企业产业发展需要。

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继续坚持低成本竞争战略,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切实把成本降至同行业较低水平。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企业方针,严格控制和压缩各种非生产性支出。

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全面落实投资项目负责人制度,强化投资与回报的监督考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从严控制重大资金流向,集中有限资金用于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依托资本市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融资渠道,满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重大事项资金需求。认真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四)积极创建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立足减头、减面、减人、提效,强化生产技术管理,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优化生产布局,简化生产系统,进一步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发挥技术中心和相关研究所职能,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集结内外科技资源,采取课题承包、挂牌招标、短期聘用等方式,重点围绕地温治理、瓦斯防治、深部支护、冲击地压防治、防治水、非煤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组织有针对性、高强度的科技攻关,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着力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降本增效等各种形式的管理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增效。积极构建数字化徐矿,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文件的高效实时传输,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创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素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批采矿、机电、房地产、国际贸易、煤化工等专业的高学历人才。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及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在继续实施“111”和“333”工程的同时,实施“1345”工程,力争“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100名优秀专家,300名拔尖人才,400名“111”工程培养对象,选聘500名首席专业技术人才。认真落实职工技能振兴计划,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力争用5年时间增养技师、高级工6000名,打造徐矿品牌职工队伍。

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按照“引才与引智并重”原则,在加大高校毕业生引进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做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大力引进成熟型人才,减少人才成本,快速实现人才接替。

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积极推荐优秀骨干人才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健全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公推公选范围和次数,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公平竞争、晋级升迁机会。实施人才快速成长工程,破格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各类管理岗位,开辟人才快速成长渠道。落实人才激励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首席专业技术职务实施办法,逐步拓展专业实施范围。

(六)发挥后勤保障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争创优质示范点、示范窗口、示范单位活动,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两堂一舍”管理,努力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加强医疗卫生、工伤救护管理,持续做好职业病防治和职工健康体检,畅通完善急救网络,保障职工健康安全。强化异地矿区后勤保障,按照“主业到哪里,后勤就到哪里”的思路,合理资源配置、发挥保障作用,全力支持企业创业发展。

(七)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

着力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前提下,稳步提高职工收入。认真实施职工住房规划,创造条件推进职工住宅由分散向集中小区转移,由矿区向市区转移,积极争取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加强小区环境整治,全面推行物业管理,切实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强化医疗保障管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解决职工看病难问题。继续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突出脱困重点,帮助贫困职工脱贫解困。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服务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强化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着力构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党建工作新优势。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本质廉洁型企业”创建活动,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能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深入开展形势任务和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教育,把全体职工凝聚到企业发展目标上来,汇聚推进创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建设平安矿区,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政策,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类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矿区和谐稳定。

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矿区为目标,持续开展“三评选四争创”活动,完善制度、创新载体,不断提高创建效果。精心打造和培育强势企业文化,弘扬企业文化优秀传统和先进理念,全面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为创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深化企务公开,落实职工民主权利,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统战、计划生育、共青团、老干部等工作,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