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伊泰集团现状

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3月,以5万元开办费起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展到现在成为总资产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营范围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以铁路运输、煤化工业、甘草种植加工、生物制药、太阳能发电、房地产开发等多业互补。1999年跨入全国520户重点企业行列,2002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20户重点培养的大型企业;2004年初,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到2010年产销量超过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2004年8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骨干企业之一;2007年位列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第21位。伊泰集团被誉为“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

伊泰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包括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伊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泰准东铁路有限公司等。

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作为全国煤炭企业的最佳绩优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B股上市,被称为“中国煤炭第一股”。与集团合资成立的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实施煤炭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项目,2008年可出油。

内蒙古伊泰生物高科有限公司承担了集团公司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所研发的、被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甘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公司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抗肿瘤、抑制艾滋病的原料药——异甘草素及甘草黄酮等8类产品,具有“绿色、营养、多功能”的特点,年加工甘草4000吨,生产异甘草素150公斤。

内蒙古准东铁路有限公司所经营的准东铁路一期工程全长72.6公里,于2000年投入运营。这条铁路已经实施电气化改造,运力由6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目前,准东二期工程也已开工。

二 “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2010年建成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003年12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字〔2003〕427号《关于加快发展重点煤炭企业的指导意见》要求伊泰集团公司在2010年建成5000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并达产。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规划并实施以下方案。

1.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生产能力

伊泰集团现有煤炭采矿权井田面积150.04平方公里,拥有地质储量7.8052亿吨。2005年,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做出了“打好地方煤矿改变生产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三年攻坚战”的指示,集团公司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公司有实力有技术,具备上机械化采煤装备的条件,应积极响应和拥护。因此,从2005年开始,陆续投资20亿元,对所有生产矿井实施了资源整合,将原有27个矿井整合为13个进行技术改造,其中:300万吨/年矿井2个,120万吨/年矿井4个,60万吨/年矿井4个,45万吨/年矿井1个,30万吨/年矿井2个。截至目前,2个300万吨/年技改矿井已完成,其中:纳林庙2号井已达产。上述技改矿井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全部由传统房柱式改为综采、高档普采,伊泰的煤矿技改已率先走到了鄂尔多斯市的前列,2007年底所有矿井技改工程全部完工,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000万吨/年提高到1425万吨/年。

2.实施现有划定(探)矿权范围内矿井的开发建设

伊泰集团现有划定矿区范围井田3个,探矿权井田1个。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7〕69号《关于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中将伊泰集团的酸刺沟井田、红庆河乃玛岱井田、东胜塔拉壕井田列入备选开工项目。“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各井田的储量及开采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开发建设这3个井田。

(1)酸刺沟井田,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可于2007年底建成,形成1200万吨/年的能力,主要供给附近燃煤电厂和坑口矸石电厂;

(2)红庆河乃玛岱井田,目前正在勘探当中,预计储量20亿吨,矿井可按2000万吨/年规模规划建设。公司计划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先搞800万吨/年,然后通过技改达到2000万吨/年;另一方案是按2000万吨/年规划,但前期准备和项目核准时间相对长一些。该矿井2007年完成所有开工前准备工作,2008年开工建设,计划2009年建成投产,2010年可达到2000万吨/年生产规模;

(3)东胜塔拉壕井田,目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规模800万吨/年,2009年开工建设,到2010年建成后形成800万吨/年能力。这样到2010年,3个矿井全面开采,新增生产能力4000万吨/年,

综合以上矿井技术改造和新矿井开发建设规划,伊泰集团依托已形成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以及管理经验,到2010年可形成5425万吨/年原煤生产能力。

2010年伊泰集团计划生产煤炭5025万吨,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

(二)大型煤制油生产基地规划

伊泰集团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煤炭产业提升以及50%煤炭实现转化的要求,重点发展煤制油产业。

1.一期年产16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

(1)项目概况。

伊泰集团一期年产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是我国煤炭间接液化完全自主技术产业化第一条生产线,旨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推动国内百万吨级以上基于自主技术的煤基合成油多联产系统的产业化,最终形成以合成油品为主导产品的综合洁净煤产业基地。这个项目是企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发及产业化风险,加快推进国家煤变油能源战略实施的重要工程。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带动煤炭企业特别是地方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使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该项目于2005年12月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以“内发改工字〔2005〕1832号”文核准通过。16万吨/年项目的工程总投资约22亿元,主要产品为优质柴油、石脑油和液化石油气。其中柴油10.9万吨,石脑油3.86万吨,液化石油气1.23万吨。建设地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园区内。

(2)风险分析。

煤炭间接液化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工业化成功经验,但引进国外技术需投入巨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开发的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千吨级装置上已连续稳定运行并取得关键数据,因此,在风险方面主要是技术放大、集成的风险;另外,16万吨示范装置的吨油投入较大,存在一定风险。伊泰集团本着从解决国家能源战略问题出发,为使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尽快实现产业化,甘愿冒此风险,如果项目不成功,我们还可以退回来搞甲醇,生产甲醇与搞煤制油在工艺的前一部分上是一样的,厂房、设备都用得上,但总体上可能要损失6亿~7亿元的投入,大体估算,等于伊泰集团公司一年不赢利,不至于伤了元气,伊泰集团完全有实力承担。从现在进展情况分析,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3)进展情况。

①设计工作

2007年5月底全部设计完成。

②设备材料采购工作

2007年5月,3万多种材料全部完成采办。

③现场建设工作

2006年底,完成了全部地下管网工程。

2007年4月完成桩基工程。

2007年6月20日设备安装正式开始。

2007年7月31日土建工程包括钢结构安装基本完成。

2007年8月10日完成大型设备安装,包括气化炉、锅炉、合成反应器等。

2007年12月31日设备安装基本完成(大型机组组装完成70%,空分进口压缩机做好组装前准备)。

2007年12月31日管道安装基本完成,具备水压试验条件,锅炉开始点火升温。

2008年3月至5月底进行单体试车。

2008年8月联动试车,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2.年产500万吨煤制油项目规划

(1)建设规划。

伊泰集团实施煤基合成油项目,目的是站在国家能源战略需求角度,促进和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大规模产业化。伊泰煤制油项目列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伊泰集团把建设自治区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作为今后几年贯彻自治区煤炭产业提升、转化要求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计划在一期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成功的基础上,规模放大到500万吨/年,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500万吨/年生产装置初步计划分二期完成。

一期:250万~300万吨/年生产装置。2007~2008年完成规划、可行性研究论证、立项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达产。

二期:200~250万吨/年生产装置。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达产,即到“十二五”末,伊泰集团将用7年时间建成500万吨级煤制油产业基地。

2015~2020年:依托煤间接液化生产优质石脑油,建设蒸汽裂解制乙烯联合装置,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提供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2)资金来源。

5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总投资达到450亿元左右,需要资本金约140亿元。伊泰集团自行解决部分资金,计划控股35%左右,再联合国内外有实力的6~8家企业(为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优先自治区内的有实力企业)共同打造内蒙古自治区的煤制油产业。目前,已经和法国道达尔公司、泰国万浦公司、广东煤电公司等几家企业进行合作洽谈。

(3)厂址确定。

伊泰集团5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5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年消耗原料煤及燃料煤约2400万~2500万吨,建设地点应主要具备水资源可靠、煤炭资源丰富、皮带和管线运输及铁路运输流畅等条件。伊泰16万吨煤制油项目首选了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园区,后续5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的选址设想两个方案,一方案:全部布局在大路煤化工园区,配套完善公用设施,利于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品簇;二方案:在大路园区安排250万吨,选择在杭锦旗或乌审旗近水近煤地区安排250万吨。

5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是投资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大型项目,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该项目建成后,依托该项目提供的原料,可大力发展下游化工产品;通过煤清洁转化,使煤炭加工进入石油化工领域。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石油和化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2.27。煤制油基地建设必将促进机械、建筑、电力、第三产业、下游深加工等产业较快发展。经估算,500万吨/年煤制油基地总投资约450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约250亿元,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利税82亿元。

(三)科技研发规划

伊泰集团在搞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的同时,还从配合政府和科研部门的角度出发,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

1.煤柱安全回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鄂尔多斯等地区长期以来采用房柱式的煤炭开采方式,造成井下大量煤炭资源的浪费。伊泰集团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此问题,组织科研人员重点开展“东胜煤田房式开采条件下的呆滞煤柱安全回收”课题的技术研究开发。截至2007年底,已历时4年多时间,耗资3820万元,在伊泰集团泰丰煤矿多次试验,采用自行研发的大吨位本架自移式煤柱回收专用支架有效控制顶板安全,开发出了2~3个煤柱直线同采的安全回收关键技术。2007年4月8日,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内蒙古自治区煤矿监察局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鉴定认为:“在房式开采条件下形成的采空区中回收煤柱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难题。课题组采用的呆滞煤柱回收方案技术上可行,可解放大量呆滞煤柱,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回收率由原来的42.9%提高到84%。解决了大量呆滞煤柱在长期矿山压力作用下大面积顶板突垮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消除了大量井下弃煤自燃发火而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在煤柱回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扩大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煤柱回收理论,改进工艺。”

该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并成为推广示范性工程,是中国煤炭工业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是重大的安全工程,环境工程,效益工程,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推广该煤柱回收技术,不仅可以使伊泰集团的旧矿井残留的煤炭得到50%以上的回收,更重要的是对所有同类型旧矿井都有借鉴和推广作用,仅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旗和准旗境内,房式开采呆滞煤柱量多达23亿吨以上。为此,伊泰集团已组建专业的煤柱回收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并对选拔的专业技术工人进行专门培训,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作业,计划到2010年使煤柱安全回收产量达到1000万吨/年。同时,伊泰集团愿意把这一技术奉献给社会,首先提供给鄂尔多斯的其他煤炭企业,最大限度地解决残留在地下的煤炭资源的回收问题,为自治区及鄂尔多斯经济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2.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

为了走出一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实际,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伊泰集团在做实做强现有产业的前提下,在开发煤炭深加工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2000年开始,对煤制油技术予以特别的关注和跟踪,2002年5月,伊泰集团投资18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浆态床技术,伊泰集团享有股份和技术的优先使用权。2002年9月该技术在千吨级装置上试车成功,打通了流程,并获得了油品大样。2003年底产出高品质柴油,2004年10月取得中试技术突破,“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中的关键技术通过了中科院成果鉴定,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863专家组的验收,2006年1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验收,鉴定认为具备建设示范厂的技术条件。2006年4月,伊泰集团本着从解决国家能源战略问题的高度出发,为使煤基合成油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又投资2亿多元,总投资2.27亿元,占总股本45.4%成为控股单位,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其技术团队及另外4家企业共同组建成立了独立拥有“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2006年5月,伊泰集团又甘冒风险率先上马国内第一条基于该技术的示范装置生产线。“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大该项目的研发力度。

三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大贡献

伊泰集团公司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党委政府多年来关怀和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成为了自治区地方大型现代化、机械化煤炭生产企业并向能源化工企业升级。伊泰集团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可总结出许多条经验,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坚持“四个不变”的办企原则;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在2001年进行资产重组、国有股全部退出、改制成股份制企业时,集团公司党委及时提出了“四个不变”的办企原则,即坚持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集团公司党委是领导核心不变;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变;坚持依靠广大职工,充分尊重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变;坚持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做出贡献的思想不变。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个民族、国家需要有凝聚力,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凝聚人心。对于企业来说,凝聚人心就是凝聚生产要素、发展生产力的艺术。企业只有善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经济、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企业家只有善于做团结和凝聚人心的工作,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核心竞争力和无限生命力。凝聚人心,才能整合经济、社会资源,大凝聚大发展、小凝聚小发展、不凝聚则根本谈不上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凝聚人心,追求无止境的理念,使企业走上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在发展的路上,我们既面临机遇,又存在严峻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继续坚持“四个不变”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无止境地追求发展理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