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重组整合 做大做强 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组整合 做大做强 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是四川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2005]18号文件精神,为加快全省大中型煤矿建设,优化调整煤炭工业结构,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以省内国有重点煤矿为基础,于2005年8月28日组建的大型企业。

川煤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元,拥有攀枝花煤业公司、芙蓉公司、华蓥山广能公司、达竹公司、广旺公司、川南煤业公司、威远煤矿、四川煤炭工业供销总公司、勘测设计院等9个子公司,煤炭营销、物资供应等2个分公司,现有员工62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集团现有煤炭生产矿井24对,基建矿井3对,技改矿井1对,年设计生产能力1538万吨,核定生产能力1763万吨。除煤炭外,集团还有水泥及煤矸石、瓦斯发电等产业。

集团成立以来,煤炭产销量增长显著,项目建设颇具成效,科技水平长足进步,安全状况总体稳定,规模经济优势明显。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百亿企业”培育计划,以煤炭开发为主、多业并举的思路,以川南国家规划矿区开发为基础,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寻求项目,加快发展。预计2010年前后煤炭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十一五”期末,生产水泥500万吨、煤焦化100万吨,发电27亿度,非煤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目前,集团正按照“大集团、大基地、大战略”思路,依靠科技进步,走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取发展成为四川省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科技领先、具有全国影响的煤炭能源企业集团。

一 促发展 保增长 组建川煤集团

(一)新时期 新问题

四川省煤炭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煤炭的省份之一。早在明代,就有农民土法开采利用华蓥山南段天府煤矿的浅部煤层。20世纪20、30年代,四川省第一个现代矿山——天府煤矿正式建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煤炭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煤炭产业发展很快,基本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四川煤炭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煤矿规模小

2004年全省生产原煤8448.56万吨,而矿井2210处,单井产量仅4万吨;2005年煤炭产量7900万吨,矿井总数2212对,单井产量仅3.57万吨。而2004年全国平均单井产量为7.31万吨。由于煤矿规模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安全事故多发,2004年百万吨死亡率6.65,2005年百万吨死亡率6.079,而2004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3.181,2005年为2.836,均低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科技水平的不足还使得回采率无法提高,全省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约为7.06%,低于同期全国国有重点煤矿的平均水平82.72%。资源浪费严重,加上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堆放,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而小规模的煤矿又无力治理环境。

2.产业布局散

2004年四川省前四家煤炭企业原煤产量总计856.78万吨,按前四家煤炭企业的产量计算的产业集中度仅为9.68%,不及同期全国煤炭的产业集中度15%,更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水平。水泥、发电、化工等产业与煤炭产业关联度不够高,这主要是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在各类资源的分配协调上出现困难,无序发展现象突出。

3.国有经济比重低

2005年全省各类矿井2212对,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仅有27对。2004年全省煤炭生产总量8848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乡镇和个体煤矿产量之比为12∶8∶80,而全国的同类比例为47∶16∶37。在价格波动大、电煤紧张等情况发生时,由于国有企业少,不利于政府调控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4.供需矛盾大

2004年全省火电装机容量已达690万千瓦,火电消耗电煤2882万吨,2004年全省钢产量达到989.25万吨,2005年达到1094.45万吨(消耗焦煤894.54万吨),并且将进一步增长。预计到2010年电煤需求总量将达到4000万~4500万吨,耗焦煤800万吨(折合原煤将达到1850万吨左右)。而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显示2010年四川省煤炭产量会维持在8100万吨左右,在煤炭供给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大量增加,供需矛盾会进一步突出,而由于四川省煤矿的“小、散、滥”,供需矛盾大的问题难以解决。

5.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截至2005年底,全省在349个井田(矿段)中累计探明储量135.3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20.78亿吨。以年产8000万吨的水平计算,在回采率为30%的基础上,每年消耗煤炭资源2.67亿吨,则这些煤炭资源只可供四川省开采45年。保有储量中,精查程度的占30%,详查占24%,普查占20%,找煤占26%,可用于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仅有36.03亿吨,需要进一步勘探的资源84.82亿吨,占70%。且人均占有煤炭资源仅是全国的1/4。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使得四川省煤炭产业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

(二)因势决策 组建川煤大集团

煤炭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针对上述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重组大型煤炭产业集团。大型煤炭产业集团的组建有利于改变四川煤炭产业重点煤矿开发建设进展缓慢、重要煤炭产品保障能力差的状况;有利于充分发挥煤炭行业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提升矿井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四川省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省委、省政府采用国有资产重组的方式,将攀煤集团等省属七户国有重点煤矿的全部国有资产(金融资产公司的股权和企业的社会职能除外)划给省国资委,划入省煤炭工业供销公司的全部国有资产,由省国资委授权煤炭产业集团经营,七户国有重点煤矿和省煤炭工业供销公司为省煤炭产业集团的子公司。省国资委依法对煤炭产业集团履行出资人职责。

为了顺利推进重组,省委省政府要求煤炭产业集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承担的职责,以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体制、经营机制和用工机制,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机构精、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成为市场的主体;仍然保持各子公司为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地位不变;各项税收的解缴仍实行属地管理;集团组建时所需人员原则上在集团内部实行招聘制。

省委、省政府同时还提出了组建川煤集团的具体目标:组建后当年资产总额达到70亿元以上,煤炭资源占有量达到全省的10%以上,煤炭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2010年资产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煤炭资源占有量达到全省的40%以上,煤炭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2015年资产总额达到400亿元以上,煤炭年产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煤炭资源占有量达到全省的70%以上。

2005年8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并公布《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及《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体组建方案》。

(三)大胆创新 构建法人治理新结构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体组建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管理层次不超过三层:第一层次为煤炭集团本部,系省属国有独资公司,由省国资委监管;第二层次为集团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第三层次为各子公司投资的全资、控股或参股公司。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组建川煤集团的要求,集团总部要成立“投资决策、资产财务、人事考核、安全技术、采购销售、对外合作和利润”七个中心,子公司成立“安全生产、成本控制、投资实施、三个文明建设”四个主体。按照市场原则建立分级分权的运行机制,实行三级管理,做到了人、财、物、产、供、销的相对集中统一管理。

1.七个中心

投资决策——通过投资、融资和产权运作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对集团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例如100万元以上的招标由总部控制,投资导向也由总部决定。

资产财务——对子公司产权变动和产权交易进行决策和监督。对子公司进行预算管理、资金流管理、财务风险防范等。

人事考核——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按公司治理原则实行层级管理,负责人才的引进考核、奖惩。集团的副总,由省国资委干部处管理;总部管理各子公司的领导班子,尤其党政一把手,考核其年薪、业绩;子公司的矿级干部实行备案制,有变动需向集团汇报;不再管理三级的干部。

安全技术——对子公司所属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监管与督查,督促子公司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和矿山救援机构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子公司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采购销售——对子公司所需大宗专用物资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对电煤、精煤、主要工业用煤等产品销售实施集中谈判、集中订货、集中计划、集中定价、集中货款回收、集中调运等。3万吨以上的煤炭销售权全部集中,货款回收全部集中。

对外合作——负责集团及子公司对外合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

利润——负责集团利润指标的制定与考核,利润的分配与使用。产权属各子公司,子公司目标是搞好安全生产,任务是执行川煤总部下达的规定,而利润集中于川煤总部。

2.四个主体

重组前各公司都是独立运行,集团组建后权力集中于川煤总部,集团进而对子公司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包括产量、销量、资产增值率、现金净流量、盈余现金倍数以及利润、安全。这些指标按一定的权重进行设计,最终体现在对班子的考核上。子公司按照指标和任务,作为“安全生产、成本控制、投资实施、三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完成任务。

安全生产主体——集团所有生产都由子公司完成。子公司负责现场的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

成本控制主体——子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

投资实施主体——子公司要按集团公司的投资决策和批准的投资项目认真组织实施。

三个文明建设主体——子公司要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确保矿区的和谐与稳定。

为使省煤炭产业集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集团公司出台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多项管理办法。分别对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投资及项目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财务及供销管理制度、管理及监控制度、总部规章制度进行了制定和规范。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管理制度和办法也将不断创新、充实、完善,为川煤集团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加快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于2005年8月28日挂牌,开始正式运行。

二 新川煤 新气象 组建三年见成效

川煤集团组建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四川省煤炭产业“加快发展、优化整合、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发展煤炭主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资源控制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炭产业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在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基本构建了“两千万吨煤炭、千万吨水泥、百万吨焦炭、百万千瓦装机发电”的产业格局。

(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2005年8月组建至2008年底,原煤产量由970万吨增加到1300.1万吨,增长34%;企业收入由36.93亿元增加到73.51亿元,实现翻番;资产由66亿元增加到163亿元,增长147%;利润由原来的0.54亿元增加到1.7亿元,增长216%;员工年均收入由原来的1.57万元增加到2.53万元,增长61%;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33%增加到58.6%,增长77.6%;重点项目立项34项、开工24项、竣工投产6项。

(二)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集团以构建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各种产业对科技的依存度提高。2005~2008年,川煤集团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1项,获国家煤炭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已获专利权6项),申报立项省(部)级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安全科技项目15项。集团和其下属广能公司还被列为四川省创新型试点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及攀煤、广能、广旺三个子公司已建成省级技术中心。近些年,集团每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几千万元,每年开发技术项目超过100项。川煤集团广能公司攻克了35度以上大倾角综采这一世界性难题,该项大倾角综采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内外30多家大型煤炭企业参观、引用;集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嘉华牌”急倾斜(60度)综采液压支架填补了国内外采煤机械制造空白,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及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

另外,近年来集团大力发展采煤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率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08年的58.6%,2009年要求达到66%。三年增加的原煤产量相当于新建投产了三对90万吨的大型煤矿,三年提高了6%的全省煤炭生产占有率。在机械化建设方面,2006年抓数量,2007年抓质量,2008年抓转化,提出了机械化要向综合自动化、信息化转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数字化矿山。所以2009年提出机械化水平的标志就是数字化矿山建设,对煤矿的水泵、皮带、瓦斯监控以及通风数据和各类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实行集中控制,真正实现数字化矿山建设。集团采煤机械化发展规划是,到2010年采面控制在85个,机采面达到55个(其中综采面30个);机采率70%;机采单产1.83万吨/月/个,综采单产2.08万吨/月/个;建成采煤机械化率达100%矿井11对,达70%以上矿井8对,基本建成10对安全高效矿井,使“两型三化”矿井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化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度

近年来,集团以“双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加强了基层队伍建设、安全监督机制完善、安全制度落实、生产现场管理和煤矿专业人才、技工培养,提高了安全生产保障水平,24对煤炭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全部达标,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李子垭矿、斌郎矿、李子垭南矿等多对矿井实现安全生产周期1000天以上,赵家坝煤矿安全周期曾达到10年。但四川省内的煤矿大多数是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对煤矿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统计,全国煤矿70%以上的重大事故都与瓦斯爆炸有关,瓦斯是煤炭生产中的最大杀手。但瓦斯也是宝贵的洁净能源,为实现瓦斯的综合利用,最终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集团按照“以利用促抽采、以抽采保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对瓦斯发电优惠政策,大力开展了瓦斯抽采利用,积极发展瓦斯发电。2007年集团公司对全部高瓦斯矿井制定了治理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并已实施。集团12对矿井建立了永久瓦斯抽放系统,4对矿井建立了移动瓦斯抽放系统。2008年全年抽采瓦斯76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瓦斯利用405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已运行瓦斯发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5兆瓦。2008年、2009年作为专门的瓦斯治理年,2010年是瓦斯转向治理质量提升年。

(四)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集团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煤炭洗选加工能力,发展洗煤和配煤技术,开展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瓦斯、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展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认真研究煤炭就地转化问题,形成了煤电、煤冶、煤化工、煤建材等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工建设了5座规模化、现代化水泥厂,由原来的5座水泥厂发展到10座,生产能力由87万吨/年增加到752万吨/年。

大力发展煤的深加工,开工建设了100万吨焦化技改项目,将生产干全焦100万吨,甲醇10万吨,实现煤化工零的突破。

现有现代化的洗选厂5座,年洗能力720万吨。煤矸石发电厂9座,装机容量408兆瓦,计划在筠连矿区、古叙矿区分别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2*300兆瓦的煤矸石发电厂,届时煤矸石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28兆瓦。

集团公司计划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辅业发展优势,把辅业发展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以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做大做强企业目标。一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以煤炭为起点的原煤—洗精煤—煤矸石发电—灰渣制砖的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的最大产出。二是发展煤炭深加工,抓好煤炭—煤焦—煤化工利用工程。三是开展资源新利用,研究煤炭开发的伴生物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利用粉煤灰制水泥。四是开展洁净煤技术攻关。加强脱水、脱硫、降灰等技术研究,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目前,煤炭洗选、矸石电厂、焦化、水泥等循环经济项目发展良好。

(五)增强了电煤保障能力

集团公司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千方百计保障四川电煤生产供应。经过三年的运行,产能占全省产能的比率由原来的12%达到了22%,提高了四川电煤保障度。目前销售电煤比成立初的2005年增长42%,供应四川主网电厂电煤占全省的58.82%,比2005年增长30%。供应电煤量占主网电厂到煤量的37.72%,充分发挥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2008年冰冻灾害时川煤发挥了国有大型企业的重要作用,稳定了电煤以至电力的供应,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在严寒天气带来的电煤供应严峻形势下,为切实发挥国有煤炭企业生产主力军作用,集团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成立了由董事长肖天任、总经理邓嘉德任组长的安全生产电煤供应工作领导小组,挖掘生产潜能积极组织生产,日均供应电煤24452吨,每日超出四川省政府下达电煤生产供应指令计划4452吨,超计划22.26%。春节期间,干部跟班1800人次,干部值班1200人次,职工入井15万人次,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日供电煤量比1月份提高3744吨,为四川省抗灾救灾、春节供电发挥出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保障作用。

(六)提高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整个广旺矿区和攀枝花矿区也受到严重的灾害影响,直接损失2.9亿元。与此同时集团公司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矿山救护队伍屡建奇功。集团有1个国家救援基地、5个救护大队、2个矿山救护直属中队,共970余名指战员,川煤集团矿山救护队是川煤和四川省安全生产、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力量。集团在组织灾后重建以及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发生一起自然灾害、没有牺牲一个同志。

集团在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同时,认真履行国企职责,勇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大力援助重灾区,先后派出各类救援人员307人,出动车辆259台次赴绵竹汉旺镇、德阳、青川、什邡和平武等一线参与抗震救灾,共抢救出幸存者64人,配合其他救援队伍抢救352人;安全转移受灾群众2773人,收治受伤群众5247人,转移较重病员214人;挖掘遇难者遗体124具,协同挖掘遗体66具;抢救上交现金42万余元,抢救生活物资折合价值200多万元;抢通道路18.5公里。集团还组织了1237.8万元的爱心捐赠款和价值73万余元的救援物资送到了重灾区,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作用,提高了川煤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在抗震救灾中,集团有24个集体、112名个人先后受到表彰;芙蓉、达竹公司救护队被全总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川煤集团党委、广旺公司党委被省国资委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基层党组织”。

(七)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集团管理的规范化使得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解决和企业的改革较原来顺利。2008年,川煤组建后争取的珙泉、柏林、代池坝煤矿三个关破项目全部完成了关破,涉及安置在职职工12297人,其中退休、退养1157人,一次性安置10633人,内部剥离及对外移交办社会职能资产2346万元,涉及894人。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公安、学校等办社会职能全部实现移交地方,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企业管理更加规范。

另外集团更积极推进产权改革。通过破产重组、产权改革来推进广能集团和攀煤集团两个股份公司上市。广能集团公司2008年清退了自然人股,溢价清退普通职工股份,平价清退领导干部股份,年底成立了股份公司,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为下一步上市打下了基础;攀枝花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

三 关于并购重组的几点体会

(一)企业组织形式必须要与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近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企业重组的浪潮。并购重组成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有力杠杆,是企业资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动力。在我国,并购重组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和企业也越来越注意到并购重组对中国企业改革的作用。由于煤炭产业对资源有效利用和配置的特殊要求,我国的煤炭企业必须顺应潮流,加快并购重组的步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势资产的快速增长。

(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理论分析和大量的事实证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提高单井生产规模和资源回收率,从而实现煤炭企业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由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有利于改变全国煤炭市场的竞争主体过多而造成的无序竞争局面;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有利于解决安全投入不足和安全欠账问题,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能力;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

(三)重组大型企业集团要大胆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企业在发展中要根据外部条件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在新形势下,重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大胆创新。大胆创新不等于蛮干,一定要结合实际。

省委、省政府根据省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着眼现实,抓住机遇,大胆采取了以七家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为核心组建川煤集团的方案。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首先,拟进入煤炭集团的单位都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或事业单位,以这种形式整合比较容易。其次,这些企业实力雄厚,攀煤集团、广能集团、达竹集团、芙蓉集团、广旺集团五家煤炭企业都曾是原煤炭部所属的大型煤炭企业,威远煤矿是原省属重点煤炭企业,六户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年产煤量和资产总量、资源占有量等都居全省前列;供销公司熟悉煤炭生产设备、材料的市场和供销渠道并与省内各重点煤矿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川南煤业的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建成后将达到每年产煤420万吨的能力。再次,这些企业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对国家政策的争取和使用,已基本走出困境,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发展潜力大。最后,拟进入煤炭集团的单位都有各自的优势。川南煤业是新设立公司,没有人员等包袱;广能集团改革走在前列,技术力量强、综采水平高;芙蓉集团安全治灾经验丰富;达竹集团煤种好赢利能力强;攀煤集团煤产量最大,资产多、发展势头好,后劲足,以供攀钢的主焦煤为主;芙蓉集团、广旺集团和广能集团是省主网电厂的主要供煤企业;广旺集团非煤产业发展快;省供销公司在物资供应、煤炭销售等方面具有优势。整合这些单位组建煤炭集团,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煤炭集团的竞争力。

(四)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是成功重组大企业集团的法宝

在四川省,煤炭企业都有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赢利水平的愿望,但没有可作为龙头企业的某一煤矿集团对其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各个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达到目的,并购重组工作根本无法顺利推进。因此,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决定通过组建新企业——川煤集团的方式达到重组的目的。

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在推动川煤组建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指导,一开始便对组建后省煤炭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责进行了规定:统一负责规划和新建项目投资以及对外合作工作;统一负责集团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目标管理工作;负责履行对集团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销售关系全省经济运行的重要煤炭产品;统一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所属子公司的人才培训工作。这为重组后川煤集团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

(五)要给重组企业集团以政策支持

川煤集团重组的实践和有效运行,充分证明了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川煤集团的顺利组建与相关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煤炭工业发展。2005年发布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要求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到了组建省煤炭产业集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支持省煤炭集团的组建工作。为了加快重组步伐,推进川煤集团的组建,相关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部门职能和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省煤炭集团公司成为四川省煤炭资源开发和川南矿区煤炭基地建设的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及政策,通过资源配置、增大国有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其做大做强;鼓励省煤炭集团公司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吸纳公有和非公有制经济等社会资金,加快四川省中小煤矿的改革重组;鼓励省煤炭集团公司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与化工、冶金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开展煤电、煤运联营,构建新型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各级政府要帮助支持省煤炭集团公司分离办社会职能,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企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些为川煤集团的组建铺平了道路。

四 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们应客观地看到,煤炭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受制度的约束,通过市场的手段和企业的主观努力无法彻底解决,还需要政府针对相关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配合。

1.加强煤炭资源合理配置

四川煤炭资源保障度很低,煤质和规模都较其他产煤省份差,出现矿区接替困难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川煤集团在发展规划中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而跨区域的并购重组或资源获取因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存在很大困难。这就需要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大型煤矿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其中应包括完善准入机制,限制不合格企业的进入,提高大企业获取资源特别是跨地区获取资源的能力;促进煤炭资源向大型煤矿企业流转机制的建立,保障大型煤矿企业的后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2.限制小企业,支持大企业

川煤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四川煤炭行业“小、散、乱”的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阻力重重。希望国家继续实施“关小建大”的政策,支持大型煤炭企业整合有技改价值的小矿井,对一些不合规的小煤矿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提高小煤矿参与企业重组的积极性,降低大企业的并购成本。鼓励大企业积极重组合法小煤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同时在重组过程中资源价款处置上倾斜国有煤炭大集团。

3.对企业上市给予政策支持

煤炭企业在发展中要依靠大量资金来推动,而资金融通需要借助外部的支持。川煤集团尚没有上市以获取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而拟准备上市的攀煤集团和广能集团受制于改革的进程离上市还较远,希望国家能在此类公司上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4.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企业办社会是国有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加快分离煤企办社会的职能,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另外,政策性成本过高,煤炭企业消化困难。例如最近的增值税改革,煤炭增值税从14%增加到17%,煤炭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川煤净增缴税2个亿,其他还有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地质保证金、安全保证金等。企业由于历史欠账、保安全再生产投入、发展资金不足、消化刚性增支因素困难等可能无力缴纳各种税金。国家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保证煤炭企业的后续发展。

5.加快理顺煤电市场

现行煤电市场机制对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制约。应该把握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的契机,深入开展煤电价格机制研究,创新改革思路,加紧疏导电网电价矛盾,争取尽快完善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使煤炭企业能够在稳定的市场中更好地推进并购重组工作。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