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努力开创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新局面

努力开创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新局面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山西煤炭工业“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山西煤炭工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山西能源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全省煤炭产业素质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安全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及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的约束激励机制及矿山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基本建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1.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30.4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49倍,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煤矿、洗煤厂以及非煤产业项目;全省累计生产原煤32.2亿吨,年均增长6.32%,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23%;累计出省煤炭24.9亿吨,年均增长4.2%,占全国省际净调出量的70%以上,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7017亿元,年均增长26.73%。

2.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

2008年后半年,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重组,重组整合后,煤炭产业水平和集中度明显提升,办矿机制明显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矿井数量由2600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左右,其中,国有占20%,民营占30%,混合所有制占50%。形成了4个亿吨级的特大型集团,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和11个1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2010年,重组后的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了5.22亿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70.5%。煤矿重组整合关闭矿井1500多处,是国家下达矿井关闭任务的2倍多,采矿秩序明显好转,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3.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发改委《关于山西能源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下,山西不断推动能源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机制。特别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实施以来,成立了省煤炭工业厅,全省10个地市和84个重点产煤县均相应调整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和职能,进一步加强了煤炭行业管理,深化了煤炭企业改革。

4.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以国债资金、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企业投资和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投入煤矿安全改造,煤矿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观念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构建起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2010年的0.1876,比全国的0.749低0.5614。2010年,全省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成318座,其中国家级54座,占到全国的22.3%。“十一五”期间,全省有105座矿井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为安全高效矿井,占到全国的29%;进一步加强了建设矿井安全管理工作,规范了煤矿建设行为;煤炭系统应急(救援)机构基本建立,现有专业救护队35支,辅助救护队逐步建立中,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反应灵敏、部门联动”的应急救援机制;全省生产煤矿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监测监控、产量监控和井下人员管理“三大系统”;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得到改观,煤矿变招工为招生的劳动用工制度有了新的突破,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5.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理念,全力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推进了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煤化工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汽车、交通运输、生物制药、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非煤产业建设,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建设的14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已初具规模,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成为全省的典范,实现了产业链完整闭合,在全国循环经济领域影响重大。全行业非煤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65.23亿元,是“十五”的9.94倍,非煤产业累计收入5284亿元,年均增长61.12%,煤与非煤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雏形显现。

6.科技研发能力大幅增强

“十一五”以来,煤炭产业产、学、研紧密结合,五大集团全部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已有3个博士后工作站投运,有26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比“十五”增加81%。其中:同煤集团特厚煤层大采高开采技术和大同易自燃煤发火机理治理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焦煤集团自主研发的4~5米厚煤层高效安全全厚开采新技术,获中国煤炭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阳煤集团荣获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十佳企业”称号;潞安集团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和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厚煤层安全开采关键装备及自动化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煤基合成油示范厂稳定运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焦油深度加工、煤气化技术装备水平以及新材料研发等均取得可喜成绩。晋煤集团寺河矿千万吨矿井建设研究项目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无烟煤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利用技术体系与工程示范”等科技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高硫无烟煤洁净化利用10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工程”成功实施。

7.矿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全省煤炭企业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矿区清洁环保节能生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均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十一五”期间,完成植树造林102万亩,比“十五”增加86万亩;矿区绿化面积完成10869万平方米,比“十五”增加9635万平方米;煤矸石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8.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坚持“总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适时适度调控煤炭产量,初期采取了“产能零增长、产销紧平衡”的措施,既保证了全国煤炭的供应,又保持了煤炭市场的“紧平衡”;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后,采取了“以需定产保平衡、以价定销保收益、调整结构保市场”的措施,保持了供求总体平衡,推进了结构调整,特别是在支援南方冰雪灾害和保障奥运会期间,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加班加点,把非动力煤外的高效益煤种作为电煤生产和发运,得到了国家和灾区人民的赞誉。积极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传统的年度订货会改为国家出台框架意见,企业自主衔接,协商定价,组织汇总衔接运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作用得到发挥,价格不断理顺和合理提升,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形成。实施了煤炭销售票制度,对煤炭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规范了煤炭生产经营秩序。

9.煤矿职工素质不断提升

“十一五”构建了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四级以上安全培训机构达到179家,培训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2万余人,班组长2.9万余人,特种作业人员21.9万余人;省煤炭厅和省教育厅联合开展“送教下矿”,培养大专层次以上在职人员1.2万余人,中专人员3.4万余人;组织煤矿高校对口单招“三校生”和煤企青年3047人;组织开展专业知识更新、素质提升培训9700余人。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10.和谐矿区建设稳步推进

全行业坚持“安康和谐、矿工为本”的方针,统筹经济发展与注重民生、社会保障与扶危济困、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理顺和强化了煤炭行业用工管理;职工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在岗职工人均收入6万元,比2005年增加3.3万元;棚户区改造累计新建住房715.61万平方米,有9.53万户矿工喜迁新居。率先在全国启动省属国有重点煤矿工伤保险统筹,参保率100%;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煤矿井下意外伤害保险,25万人参加了保险;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煤矿井下工亡职工子女就学救济基金制度,已有2325名职工子女享受了救济金,累计发放救济金和互助金1000多万元;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尘肺病专业防治工作,已经建成了4个尘肺病治疗中心,对井下采掘一线的12.7万名职工进行了尘肺病普查和健康检查,对230余名患者进行了临床灌洗治疗;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困难职工家庭“就业帮扶”制度,已帮扶困难家庭3100多户;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煤矿专业保险公司。

二 山西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客观上需要保持适度的能源增长速度。据预测,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仍将在60%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仍将起基础性作用。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当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增加到15%左右。煤炭产业的发展将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历史趋势,将面对工业化跃升、城镇化加速、节能环保攻坚、新技术革命成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的时代特征,产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应当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努力开创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1.煤炭行业现代化水平仍有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煤炭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仍然较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尚需加强,与煤炭相关的煤电、现代煤化工、煤机制造、物流贸易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全省煤炭工业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

2.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全行业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创造性还不够,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操作性不强,而且缺乏必要的政策衔接,循环经济政策不协调、不兑现、落实难的情况普遍存在。现有项目中有相当部分尚处于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的低端,市场竞争力较差,有的还存在“循环不经济”的现象。

3.安全生产形势仍很严峻

多年来,山西关闭的布局不合理和非法小煤矿资料不详,整合前的煤矿安全欠账较多,安全基础薄弱,普遍存在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特别是采(古)空区的范围、位置、积水、积气等情况不明。重组后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足,施工、监理人员有限,不适应重组后矿井建设需求,今后几年是主体企业接管重组整合煤矿的过渡磨合期和煤矿技术改造的建设期,是事故易发的高危期。煤矿瓦斯抽采达标任务艰巨,一些矿井超能力生产现象依然存在。

4.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突出

水资源紧缺、地表沉陷、水土流失、节能减排、多数矿区供用水矛盾突出,使得大型项目的布局严重受限。加之矿区环境治理欠账较多,区域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任务艰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制约着山西省煤炭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5.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煤炭工业涉及煤炭开采、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新能源、材料等诸多领域,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采选产业,而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还不够,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比例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能力仍需加强。

三 山西省“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大煤炭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集约化、信息化、安全高效的现代煤炭生产开发体系;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为关键,构建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煤炭产业循环发展体系;以煤炭物流和煤炭装备制造为突破,构建高效化、多元化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煤炭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集约、多元、安全、绿色的新型煤炭综合基地。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煤炭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煤炭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煤炭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的原则

煤炭产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煤炭资源的开发转化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煤炭产业的发展要与非煤产业的发展相协调。

2.集约发展的原则

继续推进整合改造矿井的升级改造,在现有整合矿井区域分布基础上,推进集团区域化重组,一个区域以一个大集团为主导来进行开发,优化布局,继续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使得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3.多元发展的原则

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内涵发展、多元发展,重点加快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层气产业化和煤机装备制造、建材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以煤炭开发利用为中心的产业体系。

4.安全发展的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5.科学发展的原则

发挥科技对煤炭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6.绿色发展的原则

从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出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四 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全行业必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形势和煤炭市场运行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需求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循环、抓高端,着力提高煤炭加工利用和就地转化。为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战略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煤炭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1.合理调控煤炭产能

加强煤炭行业中长期规划管理,充分考虑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安全约束等条件,重点依据山西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省内外煤炭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山西煤炭有效供给能力。实施煤炭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调控,确保全省煤炭工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撑。

2.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积极探索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引导煤炭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逐步建立煤炭消费总量预警机制。坚持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与各市节能目标、GDP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市场化交易等挂钩,建立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调控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煤炭消费监测、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

(二)有序推进新井建设,加快整合矿井改造

1.有序推进新井建设

新井建设以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矿为主,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和煤电一体化项目。按照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或不超过两个工作面的模式,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积极推进国家已核准的新建矿井建设,新增产能5000万吨/年以上;对于国家已同意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新建矿井,争取早日核准,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开工建设;对于申请开展前期工作的矿井,特别要以采矿历史悠久、资源枯竭、社会负担沉重的国有老企业为主,优先推进省政府同意的大集团54宗接替资源配置。根据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矿井接替和整合改造矿井资源衰减报废,以及循环经济园区、煤电一体化和大基地、大集团建设需要等,在矿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有序推进新井建设,保证全省煤炭产能平稳增长。

2.加快整合矿井改造

要按照“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系统可靠、队伍过硬、管理精细、安全高效”的要求建设改造矿井,实现矿井生产现代化。国有老矿要优化采掘布置,提高信息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工效,彻底转变过去单纯依靠多头、多面、多人求规模效益的模式。整合改造建设矿井,要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验收,全面提高整合改造煤矿生产力水平。

(三)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夯实煤矿安全基础

1.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大力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煤矿安全基础。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加强重点环节、重点系统、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提升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工作;完善矿井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设施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加大瓦斯治理力度,建立以抽采达标为中心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推进所有煤矿建设瓦斯防治工作体系;落实“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措施,加大煤矿水文地质勘探和主要含水层监测,做好采空区、断层、陷落柱等重点部位水患排查;做好阻燃材料应用、电缆电器设备维护、煤层自燃发火监测、完善注浆注氮系统等工作。建设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加强救援队伍达标建设和应急演练,完善应急信息平台和协作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2.强化煤矿安全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职能,建立“一岗双责”,构建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体系、安全考核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煤矿生产安全整治,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责任保险等保障制度,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技术培训,重视职业危害防治,做实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整合各煤矿企业监测监控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监测监控指挥系统。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安全执法能力建设,加大煤矿安全联合执法力度。

(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1.推进产业循环高端化发展

坚持“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煤炭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推动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快坑口电站的建设,推进劣质煤及煤炭副产品高端利用。建立煤炭产业全循环发展模式,打造煤电、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四条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链条,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围绕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因煤而异,积极推进晋北动力煤循环发展、晋中炼焦煤循环发展、晋东无烟煤循环发展三大板块建设,建设好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引导和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

2.加快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基础,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生物制药、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挥山西煤炭装备制造优势,发展采煤、洗选、井下煤矿安全和煤化工成套装备,重点打造一批装备制造园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煤炭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山西煤炭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发展依托煤炭、焦炭、煤层气等资源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发具有杠杆作用、灵活多样的煤炭期货工具。大力推动煤炭保险发展,加强保险业与煤炭工业的战略合作,建立煤炭行业发展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煤炭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五)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加快清洁能源发展

1.大力推进地面煤层气开发与井下瓦斯抽采

根据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煤层气勘探储量,结合山西煤层气市场及生产力布局,重点建设沁南、和顺-昔阳、三交-柳林三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同时加快河曲-保德、临县-兴县、永和-大宁-吉县三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区。积极实施井下瓦斯规模化抽采利用,重点建设山西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体系。着力推进和建设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5个瓦斯抽采利用基地。

2.大力发展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

坚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选区突破、以点带面、广泛应用”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中石油、中石化、中联煤层气等中央企业与省属煤炭企业的合作,以大企业、大集团开发为龙头,以全省输气管线为依托,围绕“燃(气)、(气代)油、(发)电和化(工转化)”四条发展主线,加快煤层气发电、城市民用、工业燃气气源置换及CNG、LNG等气代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煤层气精细化工转化,全面建设煤层气产业下游利用市场。

(六)加快输送通道建设,发展现代煤炭物流

1.加快煤炭输送通道建设

重点推进山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通道山西段、朔州-准格尔和太原-兴县新建外运通道项目建设。加快大秦线、京原线电气化改造,邯长复线、太焦线电气化改造,侯月线复线及电气化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围绕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在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煤炭铁路集运系统,以满足本省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西煤东运的运输需求。另外,发展公路煤炭运输主要通道,建设以LNG清洁能源车辆运营为主的绿色物流专用通道,配套建设和完善煤炭物流相关服务设施,推广智能通关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和车辆空驶率。

2.大力发展现代煤炭物流

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山西煤炭大物流体系。在加快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交通运输产业和能源产业的整合力度,建设以能源、交通、物流、金融、服务为主导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市场为主体,以各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依托省煤炭运销集团和省煤炭进出口集团等省属煤焦企业现有物流资源,适时在省内煤炭主产地、交通枢纽地建设煤炭集散、中转煤炭储配中心、加快在省外主要消费地启动煤焦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产运需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生产、运输、储备、配煤相互支持,整体推进的煤炭物流网络,扩大山西煤焦在华东、中南、京津冀区域的市场份额,逐步建立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三大区域煤焦销售网络,大力提高山西煤炭产销的集中度,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转型。

(七)推进技术装备升级,进一步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

1.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

推进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建设高产高效高标准的现代化矿井。鼓励重点煤矿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矿井。鼓励发展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和边角残煤及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设备,推广采用先进综采、轻型综采、综掘等设备,推行无煤柱综采放顶煤、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短壁综采、薄煤层综采成套装备等技术,实现矿井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结合整合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同步优化改造矿井通风、供电、运输、排水等系统,全面提高矿井生产力水平。

2.推进矿井信息化建设

从设计阶段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矿井建设工作,深化信息技术在煤炭行业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动煤炭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煤矿物联网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加快矿井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工业视频和井上井下网络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快建设完善煤炭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煤炭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管控一体化,利用信息化手段达到安全增效的目的,使煤矿成为具有高科技保障水平和能力的安全高效矿井,形成“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煤炭行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提高煤炭行业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和协同水平,扩充和完善煤炭专用信息网承载内容及范围,提高隐患排查、安全质量标准化、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和调度管理应急救援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行业网上办公服务、政务公开和安全监管及执法能力。

(八)加强煤炭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煤炭销售秩序

1.加强煤炭质量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煤炭质量管理,年产60万吨以上的生产企业要根据资源条件,对不同质量的煤层合理配采,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严格按照煤炭可供资源的质量签订购销合同,按合同约定的煤炭质量规格保障供应,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清洁煤炭产品。

2.规范煤炭销售秩序

支持和鼓励国有大集团、大公司对全资及兼并重组整合控股的煤矿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规范公路出省销售煤炭秩序。制定出台相应措施规范全省各类煤炭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公路出省销售煤炭,同时,加强煤炭销售等相关票据管理,精减票据数量,通过煤炭专网连接省、市、县、矿四级管理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建立“合同、票据、站点”三位一体的票据管理制度。

(九)加强矿区生态治理,建设和谐绿色矿山

1.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正确处理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发展集中供热,采用高效污染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采取各种保水采煤措施,减少采煤对地下水的破坏和影响。加快治理采煤地表沉陷区,制订土地复垦规划,对矿区煤炭开发中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逐步进行整治,加强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的环保管理,彻底解决关闭煤矿的环境遗留问题。

2.推进和谐矿区建设

规范推进资源枯竭型矿山关闭破产工作,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探索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政策,改善矿工居住条件。坚持职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工资分配进一步向采掘一线职工倾斜,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落实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抓好作业场所煤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管理,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工各类保险达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职工子女就业率,完善“以煤补农”“以矿帮村”的长效机制,统筹煤炭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十)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构建适应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要将人员素质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扎实推进全省煤矿从业人员“人本安全、培训教育、素质提升”工程,严格推行全员准入,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煤矿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对煤矿管理队伍井下工种和专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准入达标制度,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加大对山西煤炭学院(筹)、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煤炭院校的建设投入,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鼓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创新,围绕煤矿安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煤炭与煤层气协调开发、千万吨矿井快速建井技术、煤与瓦斯突出治理、煤层气抽采利用、无煤柱开采、采空区充填等方面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投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通过构建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成果转化,推动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煤炭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 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煤炭产业发展应紧紧抓住山西省设立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煤炭工业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加强行业宏观管理

建立煤炭行业宏观调控机制,从资源规划审批、新(扩)建矿井核准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煤炭产能及总体规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煤炭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大致平衡。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设置。建立完善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依法向具备开办煤矿条件的企业出让矿业权。对特殊和稀缺性煤种矿区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开发秩序、提高回采率标准等措施实施保护性开发。研究制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煤炭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推进煤炭税费综合改革,减轻煤炭企业负担。通过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倾斜等鼓励煤炭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作用,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和筹划煤炭期货交易。

(二)严格行业管理标准

严格执行《山西省煤矿办矿企业标准》《山西省煤矿管理标准》《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山西省煤矿建设标准》《山西省煤矿建设施工管理标准》和《山西省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形成体系完善、科学规范、目标明确的煤炭开发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提升煤矿管理水平、保障安全生产,加快煤炭行业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秩序化轨道,以新标准为引领,促进我省煤炭工业进入“标准化时代”。

(三)深化煤炭企业改革

进一步深化煤炭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解决当前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加快煤炭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外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联合重组,将国有企业改造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健全中小型煤炭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国有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部分职能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因企制宜、平稳过渡的原则,加快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主辅分离工作。支持大型煤炭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四)规范煤炭开发秩序

严格执行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矿区建设规模、矿井生产能力和开发顺序。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合理配置煤炭资源,安排煤矿建设项目。鼓励支持煤炭企业对兼并重组后保留矿井进行重组,逐步实现“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对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实行项目限批。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提高煤炭产业准入门槛,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先抽后采、以抽定采”的开发方针,积极推进采煤采气一体化。加强煤层气矿业权监管,提高勘探投入最低标准,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协调开发机制。

(五)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煤矿企业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实行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抓好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安全监测工作,加强重大灾害防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技术装备。加强煤矿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工作。提足用好煤炭安全生产费用,加大对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防治的财政支持。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保障煤矿职工健康。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60万吨以上矿井基本建立辅助救护队,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完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联合执法机制,始终保持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的高压态势;建立煤矿抽采达标评估评价体系,深化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建立煤矿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协调机制,促进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技术支撑;有序推进各类矿井“优化采掘部署,合理集中生产”,实现减人增效,提高矿井安全保障程度。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一方面要立足省内,另一方面也要取得国家支持。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小煤矿退出机制,提高办矿门槛,禁止不具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开办煤矿。加快煤矿建设项目核准。理顺煤炭矿权与煤层气矿权的分置重叠关系,支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开发煤层气,大力推进采煤采气一体化,加快制定出台煤层气行业标准和规范,完善煤层气产业发展相关机制。将循环经济建设作为新上煤炭开采项目的准入条件,引导已建项目理性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加大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优惠,加大土地征用和税收政策支持。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