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着力推进扭亏脱困发展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着力推进扭亏脱困发展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 川煤集团历史沿革及煤炭产业发展情况

处于西南部地区的四川省,富水少煤是其资源蕴藏的主要特征。全省现有煤炭探明储量135亿吨,远景储量200亿吨,产煤市州14个,产煤县58个,资源分布地域广,地质构造复杂。四川煤炭工业虽然从1940年孙越崎创办西南第一座国有煤矿——威远煤矿至今,已有76年发展历史,但产能规模一直不大。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川煤集团)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了提高全省煤炭资源控制力,保障全省能源安全,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于2005年8月重组省属煤炭企业(集团)成立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集团组建后,为适应企业发展,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进行了调整,实行专业化管理,陆续组建了一批专业公司。为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分别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复杂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工程中心、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开放型技术创新平台。

为实现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川煤“大战略、大基地、大集团”的战略定位和“突出发展煤炭主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资源控制力、提高电煤供应保障度”的总体要求,川煤集团从2006年开始,通过全资新建、合作共建、全资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共建设和发展煤矿项目15个,新增产能1155万吨/年,核定投资207.11亿元;已完成投资90.63亿元,建成投产矿井5对,产能321万吨/年;全资收购矿井1对,产能30万吨;同省监狱局实施股份合作矿井1对,产能30万吨;整合矿井12对,设计产能720万吨/年。截至2015年底,川煤集团共有规划产能2961万吨/年,设计产能2691万吨/年,核准产能1740万吨/年,实际产能1434万吨/年;其中,生产矿井23对,核定生产能力1568万吨/年;基建矿井8对,设计能力660万吨/年。川煤集团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14019万吨,基本具备了国有煤炭工业的区域控制力,保障了全省电煤供应,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川煤集团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家省属煤炭企业集团,成立十年来,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引领全川煤炭工业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收获了众多荣誉。

在经济建设方面,获得了中国煤炭企业50强、四川企业50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直企业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社会贡献方面,荣获了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管理创新方面,获得四川省二等奖1项,国家煤协二等奖3项,三等奖15项。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获得国务院二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四川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64项;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二 目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1.生产经营情况

产能和产量方面。进入2012年以来,受煤炭市场急剧下滑影响,川煤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主动减产压产收缩战场,年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左右,但仍然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库存长期保持在50万~70万吨之间。

煤炭售价方面。动力煤价格由2012年上半年的0.12元/大卡降到目前的0.06元/大卡;冶金煤价格由2012年上半年的1700元/吨降到目前的645.82元/吨,所有煤炭品种售价均被腰斩。

生产成本方面。当前原煤成本358.85元/吨,售价219.82元/吨,吨煤倒挂139.03元;精煤成本719.42元/吨,售价645.82元/吨,吨煤倒挂73.6元。

除销量大幅下降,售价急速下滑外,货款回收也异常困难,应收账款达29亿元,平均回款天数达65个工作日,呆坏账风险不断增大。

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企业依然担负着沉重负担。2015年,上缴税金7.16亿元,职工工资支出25.4亿元,银行利息支出13亿元,企业办社会职能支出5.1亿元。

2.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对川煤集团的影响

一是经营形势异常严峻。2012年以来,在企业各类产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由118亿元降到2015年的82.34亿元,减收35.66亿元。企业利润由3.12亿元下降到年亏损15亿元,资产负债由71%上升到94%。企业现有总资产388亿元,但企业贷款额为213.9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13.69亿元,企业债57.5亿元,融资租赁7.88亿元,应付票据24.92亿元,企业委托贷款10亿元。贷款年利息支出约13亿元。各类欠款78.43亿元,其中,职工平均欠薪4个月,计7.9亿元;应付票据欠款24.16亿元;应付账款31.25亿元;社保欠款15.12亿元。不算贷款利息支出,两项相加,负债总额高达292.42亿元。

二是债务过高,无力按期偿还。由于无法按期偿还银行债务,企业信用等级下调,已经阻隔了融资渠道,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

三是因资金紧张,新建项目全面停建。一些项目已到了最关键时刻,眼看即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因资金链出现问题逼迫叫停,企业造血功能丧失。

四是投入不足,安全风险增高。企业陷入严重困境后,为维持企业生存,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只能采取保本保命经营措施,降低万吨掘进比率,维简费、安全技措费全部停止提取,导致安全投入严重欠账,必要的安全生产设备不能及时到位,部分采掘设备老化严重,解决矿井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投入短缺,生产安全风险不断增高。

五是关键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失严重。经济不景气,待遇下降,一些关键岗位人才看不到企业的前途和希望,纷纷离岗离职,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六是社会稳定风险不断增加。职工工资、“五险一金”、生产材料、生产设备、工程款和银行贷款拖欠严重,部分欠薪职工和被拖欠款项的工程建设单位、供应商和贷款银行人员已陆续到川煤集团总部上访、静坐,不稳定现象已经凸显。

如果任由川煤集团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其严重后果将不期而至,几十万职工家属在无法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情况下,必将出现大规模的上访、闹事以致酿成重大恶性事件。大量的职工失业将给全川六个市州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同时影响全省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

三 在脱贫解困、生产自救中采取的措施

川煤集团陷入经营困境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尹力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以促进民生和结构调整的投资拉动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明确要求全面清理涉企收费,为企业减负。

2014年11月,由刘捷副省长带队,组织省国资委、金融办、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到川煤集团调研,并针对川煤集团实际情况,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川煤职工“五险一金”实行缓缴;协调金融机构对川煤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作出不断贷、不抽贷、不加息承诺;协调省财政厅和省国资委在企业改革发展资金分配上向川煤集团倾斜;停缴煤炭产业发展调剂基金;降低各项费用征收标准。通过一年多的运行,职工“五险一金”缓缴,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和煤炭发展调剂基金停缴等措施基本得到了落实;降低地方性收费方面,仅泸州境内的威鑫、叙永两矿的煤炭出矿“过杆”费就由2012年前的146.39元/吨降为目前的34.9元/吨,但两矿年产量仅48万吨,年降低费用总额5351.5万元,其他各地煤矿的地方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金融机构履行了不加息承诺,但不断贷、不抽贷执行难度较大,措施无法落地,企业出现资金断流。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川煤集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推进改革减人提效。科学调整集团运营管控模式,确定了集团总部“战略投资、资本运营、人事考核、投资收益”四个中心和子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利润、成本控制、矿区稳定”四个中心及煤矿(车间)“安全生产、成本核算、矿区稳定”三个执行主体的“四四三”模式。大力推进了集团各级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减层缩链、减人提效,2015年减员分流7264人,2016年继续压减5000人。

二是强化管理压减费用。强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严控成本,2015年全年原煤变动成本同比减少33.55元/吨,原煤制造成本总额同比减少2.71亿元。

三是深挖内潜盘活存量。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了“双增双节”、修旧利废、清仓利库、盘活存量等工作,节支效果明显,“五费”支出同比下降1.5亿元。

四是收缩战场减产降亏。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弹性生产机制,优化采掘部署,收缩作业战场,集中开采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煤炭资源。小宝鼎等5对生产矿井根据市场变化,主动压减产量,实现减亏0.6亿元。

五是有保有压精准调控。保压结合,精准调控建设项目,集中资金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精细调控资金使用,缩减安全投入,停提维减费用,保本保命,维持简单再生产;精益调控工资分配结构,工资分配进一步向一线倾斜,领导人员主动带头降薪,全年工资总额同比下降3.5亿元。

六是放开搞活开拓市场。以个别有条件的单位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采取内部承包责任制等多种方式,对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进行合作,开拓酒店、医院、物流等服务市场,放开搞活了非煤产业。

通过采取系统性扭亏脱困措施,2015年川煤集团实现节亏7.1亿元,但始终不能抵挡严峻行业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经营形势仍在进一步恶化,企业绝对亏损额仍然快速直线上升,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

四 下一步工作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川煤集团生存环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集团生产经营形势异常严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一是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中国经济持续放缓,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炭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恶化,煤炭价格连续下跌,社会库存居高不下,煤炭行业全面亏损。二是四川煤炭产需失衡。四川省煤炭供需具有以下特点:产业集中度低,单井规模小;产量不稳定,赋存条件差、灾害重、事故多;水电火电结构特殊,大部分火电机组较长时间处于停机备用状态;省外煤炭入川量不断增大。三是企业经营效益差。市场环境十分恶劣,传统用户不断丢失,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多重不利因素共存,导致川煤集团的生产经营形势异常严峻,亏损面和亏损额急速上升,2013年亏损1.95亿元,2014年亏损6.86亿元,2015年15.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8%。

川煤集团作为四川省内最大的国有煤炭骨干企业,是保障四川能源安全的产业基础,肩负着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使命,肩负着保障5万多名员工及矿区20余万家属生存生活的使命,肩负着维护矿区稳定的使命。因此,川煤集团要继续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困发展的主线,积极推动下一步工作。

其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要求,以扭亏脱困、转型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效益为中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激发集团活力,凝聚员工合力,努力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其工作思路是,“以煤为基、产业相关、多元发展、科学转型”,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紧紧围绕企业“强基固本、结构调整、扭亏脱困、转型发展”工作目标,稳步实施落后产能退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优势矿井的效益和效率。大力实施管理创新,采取引进战投、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和承包租赁等方式,实现股权多元化和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激活资产活力,发挥资产效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大力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减人提效,实现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大力实施科学转型,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集团煤炭主业实现落后产能退出矿井19对,退出产能1248万吨(其中:生产矿井14对,核定生产能力768万吨,基建矿井5对,设计能力480万吨),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9万人,集团保留矿井生产能力1500万吨左右,员工2.2万人。培育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发展项目。力争2018年发展成西南地区一流的大型能源综合企业集团,年煤炭资源供应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具有调控四川煤炭资源供应的能力,全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4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65亿元),利润2亿元。

(一)以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战略投资管控型的企业集团

一是严格按照集团公司战略管控型管理模式和“四四三”管理定位,进一步厘清管理边界,按照机构精干,运转高效原则,明确管理职能,落实管理责任,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

二是建立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的动态体制,通过科学定岗定员定编、精干岗位和实施落后产能退出,全力推进减人提效。

(二)以转型升级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做精做强煤炭主业

按照一矿一策,分类处置的原则,对矿井实施“稳定提升一批、关闭退出一批”的分类指导管理。

(1)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产能,对于资源枯竭、高灰高硫、成本畸高、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矿井,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坚决实施关闭退出。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集团实现退出矿井19对,退出产能1248万吨,(其中:生产矿井14对,核定生产能力768万吨,基建矿井5对,设计能力480万吨),涉及资产总额107.76亿元,分流安置员工2.9万人。

(2)稳步提升一批优势生产矿井。对保留生产矿井在现核定生产能力1100万吨的基础上,将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安全有保障的矿井实施稳步提升,大力实施减员提效,不断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通过内涵式挖潜,实现产能升级,三年左右实现新增产能200万吨。

(3)对“有效益、能发展”的基建矿井,实施引导重组,加快建设投产步伐,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2018年新增生产能力200万吨,从而使川煤集团2018年产能规模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

2.做大做强两个支柱产业

(1)积极打造建筑施工支柱产业

一是依托鼎能公司现有优势资源,以矿山建设施工总承包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业务为支柱,以房地产开发业务为支撑,以拓展公路、市政、隧道、机电安装、民用爆破等为突破,以新型建材等业务为补充,以融投资平台为依托,做大“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新型建材、投资”四个板块;实施人才强企和科技兴企两大战略。二是积极进入PPP项目,通过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平台,突破融资、投资瓶颈,为市场开拓需要提供资金支撑。三是积极参与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

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年经营产值20亿元,利润6000万元。

(2)加快现代物流建设,实现规模化管理

一是做优做强煤炭贸易。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年煤炭贸易量500万吨以上,集团年煤炭资源供应量达2000万吨以上。一方面加快推进四川省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创新交易模式、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通过科技网络与电子商务手段,使煤炭交易中心成为川内的煤炭供需信息中心、标准发布中心、价格指数中心、客户交易中心,进一步抢占川内煤炭市场先机。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神华集团、平煤神马集团、华电煤业、陕煤化、中建材西南公司的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多领域贸易业务,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贸易主渠道,向规模要效益。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抢占省内主网电厂市场份额,增强集团市场话语权。二是建立西南地区矿用物资交易平台。依托川煤华荣物资贸易公司的物流业和物资交易平台,整合集团公司的汽修、汽车运输等业务,盘活分布在西南片区的物流园区和仓储资源,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一网”“二库”“三站”物流体系。即城乡一体化物流信息网络、生产和生活资料两大库房与物资配送站、需求采集站和安装服务站。立足于省内市场空间,适度发展省外业务市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2018年实现物流产业年营业收入25亿元,利润3000万元。

3.积极培育三个支撑产业

(1)打造机械制造业

以广能嘉华煤机厂为主体,做好煤机特色服务,科学转型,引进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走专业分工协作之路,大力提升机械制造和集成水平,实现成套装备技术升级转型。在此基础上,对集团内的5家煤矿机械制造厂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原则,进行产权或资产整合,实施横向联合,培育壮大机械制造产业。力争2018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2000万元。

(2)打造新能源产业

一是依托煤矸石发电、瓦斯发电以及具有的售发电资质,利用国家新能源政策和电力改革政策,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引进社会力量,通过对电网和发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由以发电为主向以输供电为主进行转型,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发挥资源和资金效益。二是加快开发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步伐。利用攀枝花大宝顶烂泥菁片区的闲置土地,结合四川攀西地区充足的阳光资源优势,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三是加大煤层气开采和高效利用。利用宜宾、泸州的川南矿区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和川煤集团成熟的瓦斯利用技术优势,加大对富含煤层气矿区矿井深部和保护层瓦斯开采力度,勘探开发筠连、古叙矿区的煤层气资源。争取在2016年底取得筠连、古叙矿区煤层气探矿权,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四是积极参与水电开发。

力争新能源产业2018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3000万元。

(3)发展医养产业

以米易阳光酒店为依托,以产权重组为纽带,整合酒店、医疗资源,借助退出煤矿的有效资产,打造健康医养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实施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发展酒店式公寓、连锁酒店、农家乐、康养院,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生活健康、医护养老、旅游观光”的系列化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康养业2018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利润2000万元。

4.加大非煤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川煤集团井下开采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下属金升公司为平台,按照“有效益、能发展、有市场”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非煤矿山资源,以贵金属采矿业为突破口,控制一批储量大、品位高、中型规模以上的贵金属矿产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其他采矿业务,预计通过非煤矿山开发和产品贸易,2018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3000万元。

5.发展生态农业

综合利用各公司在各地市州内的闲置土地和退出矿井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具体项目2016年三季度开始实施,力争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利润20万元。

(三)以科技创新为平台,不断提高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依托川煤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煤炭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平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破解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煤炭产业走规模化、自动化的道路,提高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二是机械制造业向成套设备和集成化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转型升级,拓展市场空间;三是利用“互联网+”,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四是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相关产业的节能降耗水平。

(四)以资本运行为基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一是加快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拓展资本运营平台。坚持“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方向,加大培育力度,将具备发展前景的产业板块和项目有序推向资本市场。积极开展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通过对品牌、商誉、经营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运作,盘活资产,筹措资金。在集团相关板块,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以技术、管理、品牌等入股,借用其销售网络、知名品牌、管理经验,尽快占有市场,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二是加快适应新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创新服务理念和营运机制。拓展产品、产业、资源系列化增值途径,积极打造多元化、差异化企业盈利模式。拓展资源高效运营增值途径,集成要素资源,培育增值优势,消除问题环节,提高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增值。

五 保障措施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川煤集团正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扭亏脱困工作涉及面广、波及面宽,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川煤集团扭亏脱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四川省有关方针政策,安排部署扭亏脱困工作,研究审议扭亏脱困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下设相应专业组,明确目标,落实职责,制订相应的方案和措施,严格考核。子公司扭亏脱困工作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抓落实。

(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煤炭市场状况和川煤集团实际情况的宣传,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加快扭亏脱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发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群策群力,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依法依规,规范操作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体制改革和国资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操作,完善相关程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 所需的政策支持

(一)过剩产能退出方面

一是加大支持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力度。建议省国资委协调省委、省政府参照外省市做法,对于落后产能退出企业员工实施距法定退休年龄提前五年退休,同时对于年龄满50周岁或工龄30年的男性员工,年龄满45周岁或工龄25年的女性员工实行提前退休政策。

二是给予实施产能退出企业资金支持。由于拟退出煤矿人员多,社会负担沉重,本次拟退出矿山费用数额巨大,川煤集团根本无力负担,仅依靠国家奖补资金缺口很大,建议省国资委协调省委、省政府同意根据落后矿山退出需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除国家奖补资金外,利用省财政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落后产能退出的顺利实施,确保矿区稳定。

三是支持企业社会化职能移交。由于历史原因,川煤集团长期担负着“三供一业”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矿区医院以及矿区公共设施维护等职能,企业每年为此要付出5亿元,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建议省国资委协调省委、省政府同意按照国办发〔2013〕104号文件关于“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原国有重点企业破产煤矿遗留的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及社会化管理、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的要求,一是将已退休人员和工伤人员管理,全部移交地方,实行社会化管理。二是同意企业将矿区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机构进行剥离,并按属地管理原则,移交当地政府。

四是支持企业债权债务处置。川煤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对外各类金融借款主要体现在川煤集团以及各子公司层面,各实体企业向子公司借款,子公司向川煤集团或金融机构借款。由于本次关闭退出矿井严重亏损,基本无力偿还银行债务。为实现川煤集团有效去产能,轻装前行,建议省国资委呈请省委、省政府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债务进行分割,将川煤集团或子公司内外的借款根据受用受益原则分割到退出矿井,然后对呆账坏账进行核销。对重组矿井的金融机构借款通过一定方式和平台进行重组,债转股或进行部分豁免。

五是支持焦化产业实施关闭退出,参照煤炭过剩产能政策实施。

(二)支持省内煤炭销售

一是对电煤价格进行临时干预。以热值每大卡/公斤煤炭含税车板价0.09元/吨作为电煤指导价格,对煤电企业贯彻落实电煤采购与发电量挂钩任务进行督导、检查,帮助川煤集团和各电厂协调供煤工作。

二是合理调减水电留川电量。出台调减水电留川电量的扶持政策和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办法,统筹平衡和协调水电、火电和川煤集团等省内煤电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增加火电发电量。

三是提高省外煤炭入川门槛。按照国家《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相关制度和办法,提高火电企业采购省外低热值、高硫分动力煤的门槛,禁止采购运距超过600公里、发热量低于5000千卡/千克、全硫大于1.0%的省外发电用煤。

(三)支持川煤集团发展清洁能源

鉴于川煤集团作为古叙、筠连矿区煤炭资源开采唯一合法主体,建议省国资委协调省委、省政府根据煤炭资源和煤层气矿权合一综合开发原则,将筠连、古叙矿区煤层气矿业权配置给川煤集团,并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项目给予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

对川煤电力产业,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给予大用户售电政策支持和允许参与省电力市场,协调给予供电许可,帮助扩展供电区域,增加电力用户。

(四)鼓励企业发展医疗康养产业

将医疗康养产业纳入四川省“一区两片三带”养老与健康发展规划,在项目配置、专项资金、床位补贴、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五)支持企业进行多渠道融资

一是协调处理债券类融资。2016年1月29日由省政府金融办主持召开了针对川煤集团目前资金困难局面金融协调会,会议达成就川煤银行借款进行展期,但债券类融资未能寻求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建议设立国企改革发展基金,以解决企业债券类融资类事宜,同时作为债务兑付、贷款调头等过桥资金,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运作。二是协调银行针对川煤新项目借款进行新的融资授信和新增贷款。三是支持川煤集团按照市场化原则利用“基金管理公司”平台进行融资和投资。

此外,还希望根据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支持企业以发项目债券模式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