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思路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一)发展环境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预示着中国面临着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显著改善和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国际局势缓和与稳定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区域一体化与合作深入发展,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刺激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样的目标,GDP年均增长7.2%左右。尽管2003年受到“非典”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3季度,GDP增长8.5%,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做出了战略部属,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在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中,煤炭占90%以上。尽管随着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中国石油生产增长的潜力不大,进口石油逐年增加;天然气资源远离消费市场,输气成本高,市场开发难度大;水电和核电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在一段时期内,电力的增长主要依靠火电增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

4.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电力体制改革已打破了垄断,初步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府监管的格局。重组、新设立的华能集团公司、华电集团公司、龙源集团公司、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大唐集团公司等5家发电公司,纷纷与煤炭企业签订战略伙伴协议,合作建设煤矿和坑口电站,从体制上消除了煤电联营的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推进铁道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发展要求

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煤炭生产经营中,一是必须抓好安全生产,降低百万吨死亡率,减少绝对伤亡人数;二是要充分利用劣质煤、煤泥、洗矸、煤矸石;三是要复垦地表,维护矿区生态环境。由于燃用煤炭对环境影响大,洁净煤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程度成为煤炭工业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就是保障各类产权主体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相同的发展机遇。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非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都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煤炭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吸纳各类资本,完善股份制改造,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投资体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将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原则进行。国家投资的范围将大大缩小,依靠国家投资建设矿井的路子走不通了。煤炭企业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指导下,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

4.矿业权市场化

矿业权市场化有利于激发开发主体节约能源的内在动力,有利于促进形成探矿、采矿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发展的方向,一方面企业要靠自己的积累,到市场上去购买探矿权和采矿权;另一方面,企业要在采矿经营中,收回购买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成本,再购买新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形成良性循环。

(三)发展基础

1.新井建设速度慢,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中国新井建设规模平均为1.1亿吨,“九五”期间,新井建设规模为3400万吨,“十五”前两年,基本上没有开工建设新井。与此相反,近年来,煤炭需求年均增长1亿吨以上。市场需求强劲,价格回升,引发部分煤炭企业超生产能力生产,降低了安全保障度。同时,也刺激了小煤矿的发展,使近年来煤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局面出现逆转。

2.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稳定性差

中国现有大小煤矿2.8万处,平均年产量5万吨左右。煤矿点多面广,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导致市场竞争过度,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大。

3.煤矿安全状况差,人员伤亡率高

中国煤矿每生产100万吨煤炭死亡近5人,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占原煤总产量70%的国有煤矿占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不足30%,而占原煤总产量30%的乡镇煤矿占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超过70%,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乡镇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34.6%,水灾事故占7.5%。但由于瓦斯和水灾事故一次死亡人数较多,社会影响大,仍是煤矿安全灾害防治的重点。

4.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压力愈来愈大

为保障开采安全,煤矿每年抽放的煤层瓦斯气约8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利用的只有10亿立方米。原煤洗选过程中每年产生煤矸石7000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已累计堆存30多亿吨。煤矸石堆存占用土地已经超过1万公顷,且每年增加200~300公顷。部分煤田、煤矸石自燃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地复垦率低,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5.煤炭企业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

一是现行增值税计征办法没有体现采选业的特点,加重了煤炭企业的税负。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采选业实际综合税率超过9%,高于1993年煤炭企业综合税率6个多百分点,每年多缴纳30多亿元。二是国有重点煤矿担负的矿区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社会服务功能,每年至少需要经费60亿元。三是煤炭企业每年缴纳铁路建设基金130亿元。四是电煤价格较市场煤炭价格每吨低20多亿元。

6.煤炭行业管理薄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变动大,管理人员逐步减少,在资源勘探、开发、安全生产管理和矿山环境保护等方面,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法规体系,没有形成自上而下、责任明确的行业管理体系。有的地方煤炭管理机构中甚至没有真正懂煤炭的专业人员,难以对中小煤矿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导。

(四)发展思路

1.搞好煤炭开发规划和生产布局,由总量平衡型向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型转变

以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为主线,明确划定国家规划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以及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煤种,协调与理顺规划与资源管理的关系,尽快把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纳入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轨道上来。统筹安排好勘探和建井工作,既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又要科学、合理、规范地开采煤炭资源。

2.完善煤炭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建设,由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向依靠法规、标准、政策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

以煤炭法和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为基础,从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等方面,配套研究煤炭法规,加快煤炭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要重点研究: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不符合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煤炭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煤炭生产过程资源消耗标准,鼓励资源消耗少的企业发展,限制资源消耗多的企业生产;制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标准,支持环保型的企业发展,限制非环保型的企业生产;完善资源枯竭矿山的退出机制,制定促进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为煤炭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发展大集团,联合改造小煤矿,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积极推动大型煤炭基地内开发条件成熟的项目建设,尽可能增加近期大型煤矿开工规模,提高煤炭安全供给能力。结合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煤炭集团的建设。依托现有优强企业,整合相关企业,发挥核心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和融资方面的优势,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积极发展煤电、煤焦化、煤建材联营,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煤炭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加快小煤矿联合改造的步伐,促进小煤矿健康发展:一是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有序开发,逐步提高办矿标准;二是鼓励大煤矿兼并周边小煤矿,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推进小煤矿之间的联合改造,减少矿井数量,提高正规开采水平,合理扩大生产规模。

4.依靠科技进步,由人员密集型向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转变

一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带动煤炭工业现代化。建立煤炭工业宏观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和完善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提升煤炭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水平;对矿井瓦斯、煤尘、水害、火灾等灾害进行监测监控。二是抓好共性关键性技术的开发,推进技术进步。重点开发煤炭集约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煤炭加工与转化关键共性技术;针对中小型矿井生产条件复杂、装备简陋、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落后的情况,重点开发以安全、高效、工艺改革为重点的中小型煤矿先进适用综合配套技术。

5.发挥资源优势,由一次能源、初级产品生产向二次能源、终端产品生产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煤炭企业发展煤炭后续产业创造了条件。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和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及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形成煤炭-电力、煤炭-焦化-化工、煤炭-建材等多元化经营格局。通过发展煤炭后续产业,推动单一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6.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粗放经营向可持续经营转变

(1)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继续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使采掘工作面工程、井巷维修、轨道铺设、安全通风、煤矿地质测量和储量管理等达到质量标准化要求,改善井下工作条件,绿化、美化地面环境,保障职工安全和身心健康。

(2)发展综合利用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利用煤矿瓦斯气体,供民用或发展燃气电站,减少甲烷气体向大气中排放。充分利用煤中煤、煤泥、洗矸等由价值资源,发展包括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电站。发展煤矸石制砖等建材产品,扩大煤矸石、粉煤灰在建材产品生产和筑路、复垦、回填等方面的利用。

(3)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对矿井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高复用率。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充分利用矿井水支持矿区生态建设。

(4)发展替代产业,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依据煤炭法,借鉴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经验,制定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城市的转产配套政策。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建立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城市转产基金,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安排煤炭企业职工培训和再就业。研究探索矿区开发的新模式。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