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OPEC决定是“破罐破摔”还是“弃卒保车”

OPEC决定是“破罐破摔”还是“弃卒保车”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世界石油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在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2014年11月27日,OPEC召开会议,决定将维持3000万桶/日的配额上限,不减产。受此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应声继续下跌。这篇文章写作于OPEC会议声明做出的当天并在微信信息平台发布,随后公开发表于“FT中文网”。当时有观点认为,OPEC维持产量不变的举动是“破罐子破摔”,表明OPEC已经默认了其市场势力的下降,放弃了调控国际油价走势的理想。对此,笔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结合经济史分析,指出这是OPEC的“弃卒保车”之策,目的在于通过维持产量来“挤出”新进入的生产者。后来的事态进展证明了作者的预判。

2014年11月27日,OPEC决定将维持3000万桶/日的配额上限,不减产。次日,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跌破70美元/桶至66.15美元/桶。至此,国际油价较6月13日的年中最高点106.91美元/桶已经下跌了38%(见图2.1)。原油现货价格也有类似的跌幅(见图2.2)。

图2.1 原油期货价格走势(2014年1月~2014年11月)

图2.2 原油现货价格走势(2014年1月~2014年11月)

乍看上去,OPEC维持产量不变的举动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因而,有观点认为OPEC已经默认了自身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的下降,放弃了调控国际油价走势的理想。但实际上,此举实则是OPEC为了长期战略利益而部分放弃短期利益的“弃卒保车”之策。

世界原油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更准确地讲,是一个双层寡头市场。2013年,OPEC、俄罗斯、美国分别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2.1%、12.9%、10.8%[1],这是寡头市场的第一层;在OPEC内部,12个成员国构成了寡头市场的第二层(见表2.1)。OPEC成员国中份额较大的有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等国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份额分别为13.1%、4%、4%、3.7%。其中,沙特阿拉伯话语权最强。

OPEC成立于1960年,其12个成员国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1.9%,成员国年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2.1%,对世界原油市场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与所有的寡头垄断者一样,OPEC自建立之日起,就在高价格与高产量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既希望推高价格,也希望维持自身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表2.1 主要产油国原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2013年)

1973年10月,OPEC通过限制产量获得石油价格主导权,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迅速飙升到10.65美元/桶,史称“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当时发达国家经济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978年,伊朗政局发生剧变,紧接着“两伊战争”爆发,国际油价从13美元/桶迅速攀升到1980年的34美元/桶,史称“第二次石油危机”,其中也不乏OPEC的作用。

但问题的焦点在于,价格与产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想推高价格,就得减少产量;如果想提高产量,价格就会相应降低。200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全球石油需求猛增(主要是受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带动),OPEC在小幅增加产量的同时还能将国际油价从20美元/桶一路推高到140美元/桶。但这毕竟是在极特殊的世界经济繁荣周期下发生的。当前,世界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完全复苏,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并不旺盛(见图2.3)。于是,“保价格”还是“保市场份额”成为OPEC必须做出的权衡取舍。2014年11月27日的决定表明,OPEC最终在保价格和保市场份额两个目标中选择了后者。

图2.3 金融危机之后的原油价格走势(2007年1月~2014年11月)

在当前世界的原油生产格局下,这是OPEC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的最优选择。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国际油价对产量的弹性是非对称的,即便OPEC做出小幅减产的决定,其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向上推动作用也极为有限,此其一。而油价维持在现在水平或者小幅上升又会正向激励页岩油气以及其他新能源的生产,从而进一步降低OPEC的市场占有率,此其二。而如果OPEC维持产量(甚至小幅增加产量),则既可以在短期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又能较大幅度地压低油价,起到遏制甚至挤出页岩油气生产的作用,从而获得中长期利益。

那么,OPEC的这一如意算盘是否能够真正奏效呢?答案并不简单。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段历史。

这并不是OPEC第一次使用“挤出战略”。20世纪70年代,英国北海油田经过大规模的开发,产量迅猛增加,对国际油价产生了向下压力。为了维持高油价,OPEC主动减产。到1985年,OPEC的石油产量已经由高峰时期的3000万桶/日下降到了1587万桶/日,缩减了大约一半(见图2.4)。国际油价的确维持在了高位(见图2.5),但由于产量骤降,“带头大哥”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非OPEC国家反而从中渔翁得利。1985年12月,OPEC终于按捺不住了,宣布要重新拾回市场份额。国际油价应声下跌,从31.75美元/桶的高点(1985年11月)一路跌至10.42美元/桶(1986年3月)。

图2.4 OPEC国家和非OPEC国家的原油产量(1965~2013年)

图2.5 原油年平均价格走势(1972~2013年)

故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认为“带头大哥”不仅丢了市场份额,而且最后油价也跌落到了低谷,这一减一增,不是瞎折腾、赔了夫人又折兵吗?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后面的故事才更加精彩。国际油价的走低使得美国大量的石油生产企业不堪重负,接连破产。美国的石油产业受到了巨大打击,在此之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绝对产量下降(见图2.6),市场份额更是大幅下滑。直到最近所谓的页岩油气革命爆发才开始复苏。而OPEC则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维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后来的油价上升时期收益颇丰。

图2.6 美国的原油产量(1965~2013年)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又常常惊人地相似。现在看来,OPEC在2014年11月27日做出的维持产量决定与1985年时的情形是多么的相似。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过剩供给约为120万桶/日,如果希望通过减产来提振油价,那么削减产能的幅度必须要接近甚至高于这一数字。俄罗斯已经表态不会减产,OPEC当然也不希望自己完全承担这一市场份额的流失。更重要的是,随着页岩气产油量的快速增长,全球石油市场供给过剩的局面会越来越严峻,如果想维持油价,未来就需要不断地减产。这显然是传统的石油生产国都不愿看到的。

OPEC所做决定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第一,维持产量,维持成员国整体市场份额;第二,既然不能扭转油价下跌的局面,那么不妨“破罐破摔”,让油价继续下降,从而挤出竞争者。显然,OPEC从1985年前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价格下跌不可怕,但是绝不能让市场份额流失。正可谓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分析到这里,局势基本上比较明朗了:①全球原油市场供给相对过剩,价格持续走低;②在页岩油气等新能源的威胁下,传统产油国市场份额面临威胁;③OPEC将计就计,希望通过维持产量放任油价下跌,试图“挤出”新进入的生产者,特别是美国的页岩油气企业;④但是,传统产油国(包括OPEC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采油成本都具有异质性,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很可能并不完全赞同OPEC的做法。

展望未来,事态发展可能朝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传统产油国内部出现分歧,甚至可能出现OPEC联盟瓦解,“挤出战略”失败,原油价格继续下跌;二是沙特阿拉伯等富国利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摆平了传统产油国内部的分歧,价格在短期内下降,页岩油气企业不足以维持高成本,“页岩油气革命”搁浅,传统产油国重拾市场势力,油价由降转升。

我们认为,更可能的情况是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一条中间道路:短期内,OPEC中的富国努力处置内部分歧,艰难地推进“挤出战略”,油价继续走低,而美国的页岩油气企业减少投资、奋力挣扎,财政加大对页岩油气革命的支持和技术研发;中短期内,传统生产者和新进入者之间展开拉锯战,市场势力极有可能会压倒新进入者,国际油价转降为升;但在长期来看,技术终将击败市场势力,传统产油国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力终将下降。

具体到2015年,综合美国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正常化、中国经济放缓、页岩油气投资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全球原油市场仍将呈现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油价在上半年呈下降趋势,击穿页岩油气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转降为升。

那么,OPEC这一举动的影响如何呢?简单地讲,俄罗斯是最不愿意看到这一举动的;美国页岩油气企业或许会觉得有点出乎意料,正在加紧应对;中国从短期来看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也不应过于乐观,因为事态发展基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外,如果未来不有所作为的话,现在占便宜由别人决定,将来吃亏还是由别人决定。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