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气三大尴尬待解

2016-05-31 00:00:00 来源:微精选在线图书馆 编辑:人评论

A-A+


http://www.nmtech.com.cn/xinwen_mhg_xx.asp?id=162303
煤制气作为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代表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清洁能源项目,近年来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和各方的关注。然而,我国煤制气项目自2009年陆续开展示范和规划发展以来,却遭遇了尴尬。
  其一,煤制气既生产清洁能源又大量耗煤的角色尴尬。国家能源局前不久刚刚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对我国2014年至2020年期间的能源发展提出了约束性要求。其要旨是,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至2020年要使天然气在能源中的占比由现在的约5.9%提高至10%以上。对煤炭消耗提出了约束性指标,即到2020年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煤制天然气作为新兴的煤炭清洁利用产业,其产品是市场急需和政府支持发展的清洁能源。根据有关机构梳理,我国煤制气已建项目4个,总产能为151亿立方米,目前在建、拟建及规划中的项目还有约60个,总产能可达2600亿立方米。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我国煤制气2020年的产量目标为500亿立方米,显然有利于实现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占比10%的结构性目标。
  但同时煤制气又是耗煤大户。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年耗煤量约为2000万吨,如按2020年煤制天然气产能500亿立方米计,则需耗煤2.5亿吨,而如果在建及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年耗煤总量将超过10亿吨。这与政府的控煤行动计划又存在矛盾。
  其二,煤制气原料市场化与产品缺乏议价权的尴尬。最近,新疆庆华集团高层向媒体抱怨说,企业投资120亿元建设的煤制气项目却没有销售议价权,为此寝食难安。
  煤制气作为市场化运作项目,原材料随行就市,但产品的定价权既不在市场也不在企业,而在政府。虽说近年来我国已在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进行了天然气价改革,但改革推广的进展十分缓慢。本来,政府提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由“成本加成”法向“市场净回值”法转变,但目前政府对煤制气的定价仍然采用“成本加成”法。然而,煤制气不同于自然开采的天然气产品,其成本受制于边界条件,如果包括原材料在内的边界条件出现变化,以及不可预测的隐性成本不断上升,煤制气成本就会发生较大改变。因此,现行的定价方式不利于煤制气企业充分利用市场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参与市场竞争。
  再者,事实上我国天然气管网和市场早已被大型石油公司垄断,煤制气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进入其管网,受制于人,失去了对产品议价的权利,好比“戴着脚镣跳舞”,很难在市场上一展身手。
  其三,煤制气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与自身排放的尴尬。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的方式之一,煤制气被赋予重要角色。今年11月12日,中美共同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计划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北京“APEC蓝”已经证明,多使用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排放是防控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然而,煤制气一方面可提供清洁能源,无疑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污染防治作出贡献,但煤制气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低。据专家介绍,以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为例,尽管因为用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而减少了约738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计算,总计将会净增加约377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煤制气到底是功大于过、功过相抵、还是功不抵过,还真有些说不清楚,而恰恰在这一点上饱受公众诟病,从而使煤制气这样一个煤炭清洁利用项目遭遇尴尬。
  不过,如果各方重视,煤制气遭遇的尴尬完全可以化解。比如,随着天然气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政府审批权限的下放,煤制气议价权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随着CCS(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的成熟和企业对环保投入的增加,煤制气企业的碳排放也不将再成为问题。政府对落后产能的大量淘汰,完全可以给煤制气发展留下煤炭消耗空间。期待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煤制气产业走出尴尬境地,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就说一点,用煤做原料的煤化工都耗煤,不只是煤制天然气啊。

dyb0413 发表于 2014-12-16 17:0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就说一点,用煤做原料的煤化工都耗煤,不只是煤制天然气啊。

自从大唐克旗出了安全事故气化炉出故障后,忽然一些专家、记者就把矛头对准煤制气了,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油相对好过些。

其实看看所谓的三大尴尬如果从对立角度看都是不能完全站不住脚的!呵呵

其三,煤制气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与自身排放的尴尬。

这一点来说,许多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合成氨(也有,只不过相对少一些)、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都有此类问题,单说煤制气似有所不公。煤制合成氨联产尿素CO2排放少一些,气化采用粉煤气化的用CO2输送煤粉,相对排放少一些,但是也有,单就采用低温甲醇洗工艺的硫化氢浓缩塔的尾气中CO2含量就不低,且量也不小。

其二,煤制气原料市场化与产品缺乏议价权的尴尬。

煤制油、甲醇制汽油也存在这个问题。

如果抛开co2排放,从热效率考虑呢?


gms7878 发表于 2015-1-2 22:2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抛开co2排放,从热效率考虑呢?
煤制气的能源转化效率是比较高的。
QQ图片20150102225820.png












lflsedin 发表于 2015-1-2 22:5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煤制气的能源转化效率是比较高的。

谢谢!请教一下:对于一个年消耗30万吨原煤(发热量5500大卡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而言,有没有合适的煤制气工艺?经济上是否合算?

gms7878 发表于 2015-1-2 23:0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谢!请教一下:对于一个年消耗30万吨原煤(发热量5500大卡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而言,有没有合适的 ...

但从耗煤看你需要的煤气规模比较小,自己上煤气化的话投资偏大,不一定合算!当然要选用煤气化工艺还需要具体的煤质数据及产品要求等。

lflsedin 发表于 2015-1-2 23:1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从耗煤看你需要的煤气规模比较小,自己上煤气化的话投资偏大,不一定合算!当然要选用煤气化工艺还需 ...

作为燃料气来说,没有合成气要求高,用气量又不大,投资、成本都不需要太高,可考虑最普通的煤气发生炉,或两段炉,但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煤炭资源,煤质、煤气热值要求等因素。

感谢指教!谢谢!可否请教一下关于印尼油砂分离处理方面的技术现状?亲油性油砂,国内有无成熟的技术?

gms7878 发表于 2015-1-4 00:2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感谢指教!谢谢!可否请教一下关于印尼油砂分离处理方面的技术现状?亲油性油砂,国内有无成熟的技术?

建议你了解一下叶岩油干馏工艺

SXZJX72338 发表于 2015-1-4 08:2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建议你了解一下叶岩油干馏工艺

谢谢指教!

提倡利用新型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醇等产业国家有政策倾斜支持。

全和权与利有关,谈点技术吧,那些技术更适合制甲烷。

也是无奈之举啊

我参加过几次煤制气,甲烷,己二醇的行业会议,现场就有煤制气企业的老总说,他们的气想入北京的天然气官网,但中石油给的价格极低,而且煤制气一般都在西北和华北等缺水的地方,耗水量大,废水处理成本也居高不下,这也是个大问题

 

  • 0
  • 0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微信公众号

中国煤化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