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煤制气环评申请遭驳回

2016-05-31 00:00:00 来源:微精选在线图书馆 编辑:人评论

A-A+
2015年1月29日,环保部发布《关于不予批准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对于苏新能源新疆准东40亿立方煤制气之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请示正式驳回。苏新项目是2013年能源局开闸煤制气以来,首个向环保部递交申请的项目。业界人士解读此次驳回是新任环保部长上任后对煤制气明确的监管立场表明;而同时其他几家正加紧核准的煤制气业主单位也普遍表示出了悲观观望。

关于不予批准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

  你公司《关于审批〈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年产40亿标准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请示》(苏和报〔2014〕20号)收悉。经审查,该项目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匮乏,未结合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充分论证项目取水对下游居民用水、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影响。
  二、项目工程分析未结合各废水处理单元排水水质和各工艺单元用水需求,论证生化系统深度处理、回用水处理系统和高浓盐水处理系统反渗透、浓盐水蒸发结晶等单元的环境可行性。
  三、报告书未结合工艺产生的灰渣、盐泥特点论证处置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靠性。
  四、废气治理措施论证不充分,报告书预测项目投产后区域大气中二氧化氮、硫化氢、酚浓度超过相应标准要求。
  五、报告书未从节水、节能、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等方面进行煤气化工艺比选,说明所选工艺的环保及清洁生产水平的先进性。
  六、报告书未结合区域地下水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问题,我部决定不予批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我部委托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进行监督检查。
  你公司如不服本通知的决定,可以在接到本通知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我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接到本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5年1月29日
  抄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塔城地区环境保护局,北京飞燕石化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提出的六条问题的性质基本确定该项目前景命运!

这好像是近年来首个被驳回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原来一般是拖着不审或者一直改。

根据公开报道:

苏新能源和丰公司项目是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江苏、新疆两省区党委、政府达成的重要共识,担当江苏、新疆两省区政府《 关于深化两地清洁能源战略合作协议》的执行主体,承担“产业援疆”和“疆气入苏”的重任。建设的江苏省塔城和丰煤基清洁能源基地,将对江苏能源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苏新能源塔城煤制天然气项目首期工程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配套建设2000万吨/年煤矿项目,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300个。远期规划总规模年产2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和1亿吨配套煤矿项目,总投资1800亿元,可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

经国务院同意,坐落在新疆塔城和什托洛盖矿区气源点的苏新能源和丰公司,于2013年9月22日收到国家发改委核发的“同意新疆准东煤制气示范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拿到了首期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路条。

2013年5月20日,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举行了揭牌暨深化煤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史和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王永明为公司成立揭牌;5月25日,苏新能源和丰公司召开全面加快煤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动员大会;7月8日至9日,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立方米/年全流程工艺技术比选评审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目前,煤制天然气项目核准所需的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总体设计、基础设计等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厂前区主辅楼已经封顶,施工用水、供电、道路等辅助工程已开工建设。按照工程进度安排,10月底要完成工艺包技术许可谈判和长周期设备招标。2014年2月份要完成基础工程设计,4月份厂区道路、仓库、化机厂房等辅助工程开工,6月份厂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3月6日下午,苏新能源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总图评审会在苏新大厦召开。
目前,厂前区及办公大楼已基本建成。

也确实需要大家冷静下来好好论证下这些大型项目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了!

和什托洛盖矿区还有其它煤化工项目在等着审批呢,这次环评审批是给了一些以“可批性”为目标的项目、环评公司等的响亮耳光。
化工废水处理要以“全水”的概念,从原水--闭式循环水--脱盐水--清净雨水--工业废水--生化处理--中水回用--膜处理--蒸发结晶--杂盐分质利用等环节综合考虑,才能彻底解决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根本问题。

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环保部门终于有所作为了!批复的意见也非常到位,说明大家早已心知肚明!只是是与非面前如何衡量的问题。
开拓中有时缺乏“量具”,有时“量具”模糊不清,有时乱用”量具“,有时丢失了“量具”.....

新环保法出台后环保力度加大,对于设计不符合环保新要求的装置不予通过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新装置的环评也是个问题,唉。。。

Ameba 发表于 2015-2-15 15:5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新装置的环评也是个问题,唉。。。

说实在的,大多数项目的环评都是为了“可批”。

lflsedin 发表于 2015-2-14 15:3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提出的六条问题的性质基本确定该项目前景命运!

这六条很具体。

这个项目各工艺单元选择的里什么技术?

以前的环评太松了,该上紧箍咒了

jensse 发表于 2015-2-16 06:4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项目各工艺单元选择的里什么技术?

听说气化选择的是碎煤气化+粉煤气流床组合的方式。

对于这六条,确实严谨严格,不仅苏新能源项目,也不仅仅是煤制气项目,煤化工、燃煤电厂、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医药化工等在做前期的新建项目,可能基本都存在类似问题,应该是共性问题。还希望不仅环评阶段这样,后续的设计专篇和竣工验收以及生产中的达标检测监督同步严格才能保证将项目投产后的环境污染控制在目标之内。实际上在建和已建的项目,可能达到要求的不多见,期待从现在的新建项目开始。
这里可否请高手们思考下,假如你是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你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能否给出点建议,支支招,比如如何解决废气异味、生化污泥和结晶盐处理、CO2减排和利用等等问题(均需要成熟可靠性额技术和运行业绩数据支撑,而不是概念方案),使得新建项目以实实在在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不仅通过环评,也能有效益,更重要的能通过未来验收,生产中达到环保目标。给做项目前期的企业开阔些思路也是好的

  

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就这样一刀给杀死了?还会有整改措施吗?

碳排放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以后也将会列入考核的。

lflsedin 发表于 2015-2-16 21:1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听说气化选择的是碎煤气化+粉煤气流床组合的方式。

这种组合会引起组分不稳定,给后续控制增加难度

lb720302 发表于 2015-2-27 13:1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种组合会引起组分不稳定,给后续控制增加难度

什么原因?应该是在甲烷合成前都是独立的配置。

lflsedin 发表于 2015-2-27 13:5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什么原因?应该是在甲烷合成前都是独立的配置。

但是经常会出现组分不合适,调整滞后的情况

lb720302 发表于 2015-3-1 12: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经常会出现组分不合适,调整滞后的情况

大型装置多系列配置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lb720302 发表于 2015-3-1 12: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经常会出现组分不合适,调整滞后的情况

煤制气的气化组合技术,在不考虑环境保护可行性可靠性和环保经济性情况下,主要基于在煤质特性适合情况下的固定床气化投资省、能效高、副产品可冲销煤制天然气成本,但固定床没办法消化一半左右的粉末煤,只有配合相应的粉煤气化技术。但一般都是主工艺从气化、耐硫变换到低温甲醇洗独立分开(不少企业硫回收也是固定床和气流床系列独立分开),在甲烷合成单元,有的企业将净化气原料母管混合后再分配到甲烷化合成系统,这样做的优点是,各系列甲烷化单元规模完全一致,设备备件备用简单,缺点可能在前系统存在波动时的H/C比调整的滞后性导致产品甲烷组分的波动。但多数企业将甲烷化单元连同低温甲醇洗装置及以前,固定床和气流床完全独立分开,甲烷化反应互不干扰,在升压干燥单元混合。缺点是可能存在固定床系列的甲烷化与气流床系列的甲烷化单元规模不一致,导致设备备件规格尺寸也不相同。

2015年煤制气抢搭核准“末班车”
作者/来源: 日期: 2015-03-04 点击率:16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意超标排放或偷排,而是对环保难度的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难以做到达标排放,零排放就更不用说了。产业界应该冷静面对现实,不能再轻视环保问题了,随着新环保法的严格实施,煤化工企业的环保成本与风险必然加大。

煤制气示范项目带来了污染争议,加之国内天然气价格下调预期,让煤制气项目的上马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

苏新能源和丰公司(下称“苏新能源”)的塔城项目作为2013年来唯一上报到国家环保部的煤制气项目,在春节前得到了环保部“不予批准”的回复。

“从法律上来讲,没有得到环保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此次申请就已经终结了。”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石化轻纺评估部主任周学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想建设就需要再重新申请,何时申请没有时间限制。”

他否认环保部在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对待煤制气项目。“项目审批的标准都是一致的,差异只是不同时期国家的管理要求与人们的认识。”他说,“前期示范过程的教训证明,企业排放达标比预计的要困难,尤其是废水零排放很难做到。”

由于在“十三五”期间将很可能不再新建煤制气项目,苏新能源重新审批的时间紧迫,而周学双表示,目前环保部还没有关闭核准煤制气项目的大门。

8年筹备未过环保关

截至目前,国内2009年核准的四个煤制气示范项目已投产三家,分别为新疆庆华伊犁一期、大唐克旗一期、汇能鄂尔多斯项目,产能约43亿立方米/年,其它的在建产能约 128亿立方米/年。

而在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16个项目当中,苏新能源塔城和丰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是在审批流程上走得最靠前的一个。

该项目早在2007年便开始了方案研究。当时项目开发主体为徐州矿务集团(下称“徐矿集团”),2010年,徐矿集团已经与新疆就煤制气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在2011年举行了奠基仪式。

2012年,在江苏省国资委主导下,徐矿集团与其它四家江苏省省属大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苏新能源,徐矿集团占股40%,为第一大股东。此后由新成立的苏新能源承接了塔城项目。

苏新能源直接受江苏省政府领导,是江苏、新疆两省区《关于深化两地清洁能源战略合作协议》的执行主体,承担“产业援疆”和“疆气入苏”的任务。

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核发“同意新疆准东煤制气示范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苏新能源拿到了首期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路条。

去年6月,江苏省国资委牵头组织该项目的成本效益、规划设计及技术可行性专家论证,形成了该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好,工艺技术路线成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的总体结论。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文要求加快推进该项目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在去年初塔城项目核准所需的各层面共50个支持性文件办结47个,原计划在去年底获得最后的核准。

今年2月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新疆塔城白杨河矿区的开发规划,该矿区是苏新能源公司煤制天然气项目配套用煤的主要供应地,苏新能源计划将此矿区建设成为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

但几乎与此同时,环保部下达了《关于不予批准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其中提到的六个主要问题,分别涉及流域水资源、用水需求、“三废”处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

苏新能源人士表示,将对有些数据作进一步的论证和补充,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对该项目水资源指标加以落实,完成后会再行申报。
环保达标难度被低估

塔城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该项目采用碎煤加压气化和粉煤气化组合工艺,前者是国内在建煤制气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苏新能源将碎煤气化与粉煤气化结合,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然而,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明表示,碎煤加压气化炉的缺点是耗水量比较大,产生的废水也比较多,项目对环保的投入要大于其他气化技术。

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塔城项目总投资287.2亿元,环保投资39.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67%。

周学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苏新能源项目环评未获得通过,主要在于选址和污染治理。

“环评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同样的技术在其它地区能通过环评,在这个地区就通不过,这是因为它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周学双说。

“项目环评是基于特定的区域环境,同样的项目与技术在不同的地区,环境影响不一样,因此,肯定会出现这个地区能通过环评的,在另一个地区就可能通不过,环评的重要作用是选址。”周学双说。

实际上,即便通过环评并投产的煤制气项目在环保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示范之前,行业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太简单了,认为很容易就能达标排放。”周学双说,“但投产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困难,造成了污染的现象”。

他表示,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意超标排放或偷排,而是对环保难度的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难以做到达标排放,零排放就更不用说了。产业界应该冷静面对现实,不能再轻视环保问题了,随着新环保法的严格实施,煤化工企业的环保成本与风险必然加大。

煤制气项目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及国内天然气价格下调的预期,为煤制气新项目的上马蒙上了阴影。

国家发改委在2月28日宣布,4月1日起,我国天然气价格正式并轨。各省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下降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04元。这也是我国价格改革中,首次大幅下调天然气价格。

而根据“十三五”煤炭规划编制人士的口径,“十三五”期间国家可能不再新增煤制气项目。这就意味着,苏新能源要争取塔城项目尽量在今年通过环保部的核准。

苏新能源人士已表示,将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向环保部申报。

这对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查越来越严格了,但是新建项目在最早的工艺方案选择及论证时就要全面考虑,结合项目自身情况统筹考虑,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合理的安排项目规划,认真仔细的做好各方面工作,工作做扎实,最终还有可能将项目进行下去。像以往的走过场似的审核也不会再出现了,这样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相关精神。
有钱就任性,项目想建就建不可能了;不能只靠管理建设项目,项目建设的技术方面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了。

 

  • 0
  • 0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微信公众号

中国煤化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