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国际石油市场上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国际石油市场上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石油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石油市场而言也举足轻重。中国的能源结构是怎么样的?中国的石油供给和需求结构如何?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石油?中国的石油需求对全球市场有何影响?在本节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尽管中国并不是一个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但每年还是会消费大量的石油。2014年,中国经济总共消费了5.2亿吨石油,大约占全球石油总消费量的1/8。这比黄河三天的径流量总和还要多。如果将这些石油全部装进30万吨级的超大型油轮(VLCC)[1]之中,需要3250艘这样的巨型大船,将这些船首尾相接后总长度相当于从上海到北京的距离。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体而言,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禀赋和能源生产结构。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是一个产煤大国,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却长期是一个“贫油”的国家(见图3.1)。这决定了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

图3.1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1957~2014年)

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始终占绝对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石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相对份额,即便在1980年的最高点也仅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23.8%(见图3.2)。在此之后,石油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相对占比持续下降。到2014年,石油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17.4%,作为对比,煤炭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65.6%。

图3.2 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

图3.3 中国历年原油产量和消费量

1992年之前,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大于消费量,每年有一定的盈余。而在此之后,因为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了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开始不断拉大(见图3.3)。1993~2014年,国内石油产量的年平均增速仅为1.84%,而石油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速则达到了6.25%。消费量增速比产量增速每年快4.4个百分点。

到2009年,中国的石油供需缺口达到1.99亿吨。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从国外进口的石油量开始超过国内开采的石油量,成为中国石油供给来源的“大头”。换句话说,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到2014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同时,中国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石油供需平衡表

如此大量的石油最终去了哪里,被谁消费了呢?下面我们以2013年为例,对中国的石油供需平衡拍一张“快照”,以便于我们对中国石油供给需求有一个基本的宏观感知。

图3.4的左侧显示的是石油的供给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总共生产了2.1亿吨石油,另外还从国外进口了3.4亿吨石油,两者加起来一共是5.5亿吨。

图3.4 中国的石油平衡表(2013年)

这5.5亿吨的石油大体上流向了五个方面。

一是被居民和企业在生活生产中终端消费了;

二是出口到国外;

三是在加工转换过程中用于中间消费,如发电、制气过程中的石油消费;

四是作为库存被储藏起来;

五是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在上述五个去向之中,后面四个去向的相对规模都很有限——出口量约为4177万吨,中间消费约为2296万吨,库存增加1086万吨,损失量为216万吨,四者加起来相当于总供给量的14%。其余的86%被用于终端消费,总量是4.7亿吨。

分行业来看,消费石油最多的两个行业(见图3.5),第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第二是工业。这两者加起来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的73%。另外,居民生活消费占10%,建筑业占6%。

图3.5 分行业石油消费占比(2013年)

中国从哪些国家进口石油

因为存在将近60%的石油供需缺口,所以每年中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中国共花费了2197亿美元用于进口原油2.8亿吨,同时花费了320亿美元用于进口成品油0.4亿吨。这些进口石油广泛来源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俄罗斯和中亚等地区。

2013年,按照原油进口数量,排在前10位的来源国依次是(见图3.6):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科威特。其中,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原油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接近1/5,安哥拉占14%,阿曼、俄罗斯、伊拉克和伊朗也分别占总进口量的8%~9%(见图3.7)。可见,中国对外石油进口的集中度非常高,84%的进口石油来自上述10个国家。

图3.6 中国2013年原油进口量:按来源国

图3.7 中国2013年原油进口来源国结构

当然,上述排名和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2014年6月之后,受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俄罗斯加大了争夺中国石油市场的力度。2016年4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同比上升52%至481万吨,俄罗斯成为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来源国。而与此同时,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则同比下降22%至412万吨,该国也从第一大进口来源国降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

图3.8 主要产油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2013年)

换一个角度从产油国的立场来看,有些石油出口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例如,刚果(金)和蒙古两国产出的石油中70%出口至中国市场。另外,安哥拉、阿曼、刚果(布)、苏丹、也门等石油产出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比较高(见图3.8)。即便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这样的石油生产巨头,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不低——沙特阿拉伯约1/10的石油总产量出口至中国,俄罗斯约1/5的石油总产量出口至中国。

石油进口通道

进口原油需要通过海运或管道运输抵达中国,其中海运是主体。中国进口石油的海运航线主要有四条。

一是中东航线:产自中东地区的石油由波斯湾穿过霍尔木兹海峡,或由红海穿过亚丁湾,然后经阿拉伯海、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至中国。

二是非洲航线:产自安哥拉、刚果(布)、刚果(金)、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的石油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至中国。

三是拉美航线:产自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的石油绕过巴拿马运河,然后跨越太平洋抵达中国。

四是东南亚航线:产自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石油经太平洋抵达中国。

在以上四条海运航线中,中东航线和非洲航线是主力。因为这两条航线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因而马六甲海峡成为中国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重要关卡,可谓“咽喉之地”。超过3/4的进口石油需要经过这个狭窄的海峡。所以说,马六甲海峡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石油供给安全。

管道运输为海运提供了重要补充。目前,中国依靠管道运输的石油进口路线主要有三条通道。

一是西北油气通道。主要是指中哈(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

二是东北油气通道。主要是指中俄(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

三是西南油气通道。主要是指中缅(中国-缅甸)原油管道。

部分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可以从缅甸登陆,然后经由中缅原油管道抵达云南入境。这样不仅缩短了路程,而且能够减轻我国石油供应链安全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石油消耗

虽然石油消费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更快(见图3.9),所以整体而言,中国单位GDP所消耗的石油量是在持续下降的。

图3.9 中国经济增速与原油消费增速

从绝对量上来看,1978年,每1亿元GDP对应的原油消费量约为2.5万吨,到2014年下降为818吨(见图3.10)。单位GDP石油消费量仅为1978年的1/30。当然,这其中价格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因为在这30多年间不仅实际产出在增加,整体物价水平也在高速增长,但是即便扣除价格因素之后,2014年单位GDP的石油消费量也降低到了1978年的1/5左右。

图3.10 中国单位GDP石油消费量

同时,经济增速与石油消费量增速之间也存在短期波动的同向性(见图3.11)。当经济繁荣、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石油消费量也增长较快;当经济低迷、增速下行的时候,石油消费量的增速也会相应下降。

图3.11 中国实际GDP增速与原油消费增速

中国需求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全球市场的双向互动也非常典型地反映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见图3.12)。1965年,中国在全球石油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仅为0.72%,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也不到3%,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石油消费量在全球的占比不断攀升,到2014年上升到了12.35%。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消耗了全球约1/8的石油。在有些年份,来自中国市场的增量需求超过了全球石油增量需求的一半。考虑到将近60%的石油依赖从国外进口,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参与方。

图3.12 中国对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的贡献率

中国石油消费份额不断提高的影响也表现在中国经济景气程度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相关性上。从图3.13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变动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开始不断加强。尽管数据呈现的相关性并非全然是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造成的,但大部分学者和市场分析师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为,2002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这段时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造成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另外,2014年下半年之后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也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很大的关系。

图3.13 中国经济增速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根据BP的预测,中国经济对液体燃料(其中85%为原油)[3]的需求将在202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到2035年,全球经济对液体燃料的需求将达到1.09亿桶/天,其中,中国为1800万桶/天,占全球的1/6。随着页岩油气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将逐渐降低,而中国市场对国际石油贸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则会进一步凸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