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气甲烷化反应器模拟和工艺条件优化
通过分析和简化合成气制天然气甲烷化工艺流程,建立了第一甲烷化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一维数学模型,采用Runge-Kutta法求解数学模型。对合成气甲烷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中的甲烷化反应平衡常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调整,用Matlab计算了第一甲烷化反应器中浓度和温度分布。考察了反应器各个操作参数对床层的影响,综合各种参数影响因素,反应器较优的操作条件如下:合成气的进料速度800kmol/h,进料温度553K,操作压力为3MPa,氢碳比在3左右,循环比为3。在此条件下,第一甲烷化反应器的出口温度在873 K左右,CO的转化率为82.18%,出口气体中CH4的干基的物质的量分数达到57.07%,满足工业生产要求,为工业化反应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10-02 20:35:09浏览:114
查看 -
合成气甲烷化热力学计算分析
探讨了合成气甲烷化过程中各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并使用CHEMKIN软件计算了反应温度、压力对CO转化率、CO2和甲烷选择性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550K~630K之间,压力为1M Pa,是甲烷化反应的优化条件....
2020-10-02 20:35:09浏览:69
查看 -
脱除合成气中微量CO的方法探讨
介绍了脱除合成气中微量CO的常用方法.通过对低温甲醇洗串甲烷化工艺和液氮洗工艺的比较,说明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液氮洗脱除微量CO具有一定的优势....
2020-10-02 20:35:09浏览:57
查看 -
镍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甲烷化的实验研究
实验基于工业用镍基甲烷化催化剂,分别考察了操作温度、原料气CO浓度、操作压力、空速等对合成气(CO浓度5%~25%)甲烷化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造成催化剂失活的因素.结果表明,在300~500℃CH4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大、CO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CO的浓度不能过高,当H2/CO≤3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会逐步下降.通过XRD、EDS等分析结果得知,催化剂表面存在积炭,催化剂的失活跟积炭有关,通过进一步的对照实验和BET分析表明,积炭的速率与反应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积炭速率越快....
2020-09-30 09:14:00浏览:55
查看 -
合成气制天然气工艺的数值模拟
建立了基于动力学方程的甲烷化反应器模型,将多个反应器及公用工程模型联立,得到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步骤的流程模型,并考虑工艺条件改变时,产物组成和热量回收状况的变化.模拟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验值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化反应器多为热平衡控制,位于流程后端的反应器,由于反应温度偏低,反应有可能是动力学控制.调节分流比能调节出口甲烷含量,且不影响热量回收状况.提高回流比可以令反应器出口温度降低,回收更多热量,提高出口甲烷含量,但回收热量的品位降低,操作费用亦随之增加.研制耐高温的催化剂十分必要,若催化剂能耐1 090 K左右的高温,理论上能实现流程的零循环和最大限度的热量回收....
2020-09-30 09:14:00浏览:67
查看 -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甲烷实验研究
以烟煤和高梁秸秆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压力3.5 MPa及温度700℃条件下制焦方式、煤/生物质混合比和气固接触时间对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取富甲烷气体过程中水蒸气气化反应和甲烷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煤焦和生物质焦共气化时不能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于甲烷化反应,高梁秸秆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高于煤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当对高粱秸秆水洗后,高粱秸秆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降低至与煤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相当,分析表明,水洗后高梁秸秆焦碱金属钾的含量显著降低,说明高梁秸秆焦中碱金属钾的存在是高梁秸秆焦甲烷化反应活性较高的主要原因.增加气固接触时间,有利于提高甲烷产率....
2020-06-12 15:44:01浏览:1423
查看 -
-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甲烷实验研究
以烟煤和高梁秸秆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压力3.5 MPa及温度700℃条件下制焦方式、煤/生物质混合比和气固接触时间对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取富甲烷气体过程中水蒸气气化反应和甲烷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煤焦和生物质焦共气化时不能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于甲烷化反应,高梁秸秆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高于煤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当对高粱秸秆水洗后,高粱秸秆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降低至与煤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相当,分析表明,水洗后高梁秸秆焦碱金属钾的含量显著降低,说明高梁秸秆焦中碱金属钾的存在是高梁秸秆焦甲烷化反应活性较高的主要原因.增加气固接触时间,有利于提高甲烷产率....
2020-03-23 18:07:53浏览:1430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