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中国的碳减排战略

专题网友投稿2020-03-02A+A-

矿井低温热源降低自用煤耗和电耗等。在煤炭利用过程中,碳排放最为集中,煤炭转化与利用环节的碳排放量占煤炭产业链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86%~92%(任世华,2014)。与此同时,煤炭利用过程中碳减排的空间较大。仅在技术层面,燃煤发电相关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是采用先进的发电技术提高发电效率。与燃煤发电相比(全国平均水平),先进煤炭转化技术的碳排放系数相对更低,同样的煤炭转化路线,利用环节效率越高,相应的碳排放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大力发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并不矛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低碳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协同起来,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发点是根本一致的。比如,一种碳减排需求,如果能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式,以同样甚至更少的经济成本来达成,则更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加大环境倒逼机制,以不断提高的污染物控制标准,来倒逼先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效率高、环境效益好和采用高新技术的煤炭利用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此,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将根本扭转传统煤炭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奠定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煤炭的绿色、清洁、低碳和高效转型,进而服务于我国碳减排事业的发展。

三 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能力建设途径

1.国家总体战略目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关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总体战略目标已经逐渐清晰。

2014年公布的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需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至62%以内;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其中煤炭是保障我国能源自给的核心能源。

2015年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的《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17年,实现节约煤炭消耗8000万吨以上,减少烟尘排放量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氮氧化物40万吨,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到2020年,力争节约煤炭消耗1.6亿吨以上,减少烟尘排放量1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0万吨、氮氧化物80万吨。”

201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具体目标:“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初步成效,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更加完整的自主技术和装备体系;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稳步推进煤炭优质化加工、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煤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的示范,建设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

2.重点领域及关键路径

基于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迫切要求,在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同时,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煤炭消费结构优化与燃煤污染治理的双重目标,为当前煤炭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按照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清洁高效发展煤电。转变煤炭使用方式,着力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新建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准煤,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气机组排放水平。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制定和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规划,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加大煤炭洗选比重,鼓励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煤炭开发、加工转化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进口煤炭质量监管。大幅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洁净煤和型煤。”

《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以削减煤炭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焦化、工业炉窑、煤化工、工业锅炉等工业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能化大数据平台 ©201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07155号-3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会员说明|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投稿须知|

煤化工网二维码
在线客服
服务邮箱

服务邮箱

cnmhg168@163.com

微信咨询
微信
返回顶部
X我的网站名称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anquanhun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