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01-01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 以聚乳酸为基础材料,选择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O/W乳化一溶剂挥发法制备形态较好的聚乳酸微球。在可确定因素固定下来后,在保证成球质量的基础上,分别通过调节乳化剂的浓度和其它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来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LA浓度、乳化剂浓度、搅拌速度、滴加速度对
-
1970-01-01
聚羧酸系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试验
- 介绍了丙烯酸、苯乙烯磺酸钠和自制的丙烯酸一聚乙二醇单酯大分子单体在水溶液中自由基聚合出一种新型的聚羧酸系水煤浆分散剂的实验过程。将该类分散剂用于鹤壁煤的成浆试验,当煤浆浓度达到77.44%时,黏度值为1104.15mPa· s,表明分散剂具有较高的分散作用。 <BR>
-
1970-01-01
流化床气化炉内煤颗粒的升温过程及影响
- 根据热传递理论,对夹套高温烟气加热的流化床气化炉内煤颗粒的升温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的总体升温速率越高,颗粒升至床温所需的时间就越少;提高流化速度,有利于颗粒的升温,但是影响较小颗粒粒径对颗粒的升温影响很大,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煤颗粒达到床温所需时间急剧下降。当
-
1970-01-01
立体传质塔板板上液相速度场的实验研究
- 在φ1000mm的冷模实验塔内采用热膜测速仪对立体传质塔板(CTST)的板上液相速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CTST板上液相在平面上的速度分布特征;在液层高度方向,液相速度分布在塔板进口、出口和帽罩的底隙附近,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考察了堰高、液体流量、板孔气速对板上液相流场的影
-
1970-01-01
绿色可降解淀粉接枝改性阳离子化絮凝剂
- 以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加人醚化剂OMTAM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得到淀粉接枝改性阳离子化絮凝剂。首先对OMTMA投加量、碱的投加量和反应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研究,并依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利用正交实验考察OMTMA的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碱的用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当
-
1970-01-01
煤的溶剂热萃取研究进展
- 综述了近年来在煤的溶剂热萃取(不小于300℃)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极性溶剂、酸处理、萃取时间等对热萃取率的影响。结论表明酸处理、使用强极性溶剂有利于提高煤的热萃取产率;时间和温度是热萃取的两个重要参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煤的热萃取率;萃取物活性很高,并且基本
-
1970-01-01
两种评定标准溶液浓度不确定度方法的比较
- 以评定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不确定度为例,对GB/T601--2002附录B和<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提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
-
1970-01-01
煤的溶剂热萃取研究进展
- 综述了近年来在煤的溶剂热萃取(不小于300℃)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极性溶剂、酸处理、萃取时间等对热萃取率的影响。结论表明酸处理、使用强极性溶剂有利于提高煤的热萃取产率;时间和温度是热萃取的两个重要参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煤的热萃取率;萃取物活性很高,并且基本
-
1970-01-01
列管反应器中环形分布器内流体均布的探讨
- 利用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列管反应器中环形分布器内流体流动的修正动量方程,并在与前人实验结果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环形分布管相适应的分流和合流动量交换系数式。研究结果表明,环形分布器内流体流动符合变质量流动规律,可采用环形分布器修正动量方程描述分流和集流的静压变化;
-
1970-01-01
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粘合胶的研制
- 介绍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粘合胶的配方研制。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粘合胶优化配方为氯丁橡胶70,顺丁橡胶30,氧化锌5,氧化镁4,硬脂酸 1 防老剂2.5,炭黑3O,阻燃剂5O,硫黄1.O 促进剂1.5 增塑剂5 ,采用该粘合胶生产的输送带产品达到《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技术条件}标准的要求。
-
1970-01-01
煤工业分析方法的改进
- 通过试验和数理统计分析,对应用MAC—G全自动工业分析仪与国标法测定煤的工业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而且差值的置信区间也很小。MAC—G分析仪在180rain内可分析l9个样品的分析基水分、灰分和挥发分,不仅提升了测试效率,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分析结果的
-
1970-01-01
煤燃烧烟气中CO2的吸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阐述了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脱除的各种方法。研究了各种c0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中的膜吸收法、吸附剂等,物化吸附法,还有化学吸收剂中的氨水、有机氨等吸收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BR>
-
1970-01-01
煤化工发展方向——煤制烯烃
- 叙述国内外甲醇制乙烯、甲醇制丙烯技术和工业化进展。认为我国合成气经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SDTO工艺)及其配套催化剂总体上达到了国际上技术领先水平。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石油价格大起大落之际,采取成熟的煤制烯烃技术生产丙、乙烯,减少原油进口,谋求石油供求平衡处于可控状态,减
-
1970-01-01
煤直接液化溶剂油的干均结构
- 对一种褐煤的直接液化加氢前、后溶剂油进行了1H核磁共振波谱、元素组成和分子量等性质的分析和平均结构参数的计算,研究了加氢前、后溶剂油分子的平均结构。结果显示加氢处理前、后溶剂油的平均分子式为C17H23S0004N00900 l2和C16H24S0003No 030003,加氢前溶剂平均分子的芳碳率,为0.
-
1970-01-01
煤基8/30装置变换气脱硫脱碳工艺技术的选择
- 介绍煤基18/30装置变换气脱硫脱碳工艺技术的选择论证过程。对低温甲醇洗法、NHD法和TV+PSA组合法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认为TV+PSA组合法是该装置规模下脱硫脱碳工艺的最佳选择。
-
1970-01-01
煤制油产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要素条件分析
- 分析、比较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技术可行性、苛刻度、产品结构和经济性。我国这两种工艺工业示范项目均将投产。我国煤制油技术的选择待示范项 目运行结果而定。
-
1970-01-01
裂解煤制乙炔的热等离子体发生器概述
- 热等离子体具有高温、高焓值和高反应活性等优点,可以用于裂解煤制取 乙炔的工艺中。目前已运行的一些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装置已经达到了中试规模。在此工艺流程中等离子体发生器是核心。介绍了一些裂解煤制乙炔工艺常见的热等离子体发生器,主要是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其中着重介绍
-
1970-01-01
煤间接液化技术及发展前景
- 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介绍了我国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国外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现状,展望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将发展煤液化技术和建设煤液化产业作为补充石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BR>
-
1970-01-01
蒙脱石/粉煤灰颗粒复合材料吸附含镍废水的研究
- 对蒙脱石/粉煤灰颗粒复合材料吸附镍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试验表明,蒙脱石/粉煤灰颗粒复合材料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颗粒吸附材料用量为0.2g·mg,溶液pH为中性,振荡频率为95r·min,振荡时间为50min,初始浓度为4 0mg·L。在最佳条件下处理初始浓度为40mg·L。的含镍废水,吸附率为99.29%,
-
1970-01-01
邻氯苯乙烯合成工艺优化
- 邻氯苯乙烯由邻氯苯乙酮经相转移催化还原、脱水、精馏等工艺制备。工艺总收率74%,纯度大于99%。在还原反应中以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 (催化剂用量为邻氯苯乙酮质量的2%),并且在精馏过程中使用2,4,6-三硝基苯酚作为阻聚剂(阻聚剂用量为邻氯苯乙醇质量的2.5%),避免了过程中邻氯苯乙
-
1970-01-01
煤浆混合槽混合性能的数值模拟
-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煤浆混合槽的混合性能。采用Fluent6.2计算软件,选用多重参考系法(MRF)、RNGk-湍流模型以及混合物多相流模型,对卧式煤浆混合槽的内部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湍流强度、湍动能、压力、速度分布以及出口各相分布等混合性能。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