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我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走资源集约化、生产基地化、技术高新化、发展模式园区化和绿色化道路,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特编制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我省化工产业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拥有10多个子行业的产业体系,数十个产品产量在全国领先。2011年,全省化工产业增加值5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现利税总额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7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出口交货值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化工产业日趋大型化、一体化、功能化,中东、印度等新兴地区化工产业快速崛起。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化工产业急需加快结构调整、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化工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的调整振兴为化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线,以产业基地、关键工程和重大项目为抓手,坚持原料多元化、上下游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引进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重点建设安庆、淮南、定远三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和若干专业特色园区,积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六大领域,推动我省化工产业实现集约、提升、错位、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布局原则。坚持科学论证、统筹布局、严格准入。在增量方面,大型石油化工重点在沿江布点,大型煤化工在沿淮和沿江煤炭、水资源丰富地区布点,大型盐化工在靠近资源地布点。在存量方面,严格控制非布局地产能扩张,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集约化和规模化原则。遵循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循环发展模式,充分延伸化工产品产业链,构建有利于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企业优化组合,加快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特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的发展新格局。
三是创新发展原则。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支撑,重点研究制定支持化工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土化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优先发展国内供不应求的紧缺产品和高端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自给率。
四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原则。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依据各地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加强产业引导,合理控制规模,促进化工产业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着眼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
——到2015年,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左右;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庆、淮南、定远三大化工基地实现总产值190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0%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技投入达销售收入的2%以上。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全行业精细化工率达到45%左右;优势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安庆石化公司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形成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7个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能源消耗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8%、10%、10%,挥发性有机物得到有效控制。
——到2020年,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一番;产业集中度得到明显提升,安庆、淮南、定远三大化工基地实现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总量的62%左右;优势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安庆石化公司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形成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企业7个以上;化工产业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行业精细化工率达到55%以上。
三、发展重点
大力实施“365”工程:即加快建设3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壮大6大化工产业,着力打造5个特色化工园区。
(一)加快建设三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两淮煤炭及淮河、长江两大水系资源条件,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建设安庆石油化工基地、淮南煤化工基地、定远盐化工基地,力争建成国内先进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安庆石油化工基地。按照“大型、先进、系列、集约”的要求,秉承绿色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园区的理念,以油化煤化一体化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安庆石油化工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建成年产8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实施年产1000万吨扩能升级工程,发展石化深加工、精细化工,形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到2015年,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