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新建年产10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及其后续加工项目,实施年产煤制百万吨烯烃项目,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合成纤维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形成油化煤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中区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淮南现代煤化工基地。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采用洁净煤气化工艺路线,重点实施新型煤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大型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以及煤制乙二醇装置;发展合成气,充分利用公用工程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业链,发展煤基精细化学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煤制170万吨/年甲醇、甲醇深加工和煤制6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建设煤制天然气一期22亿立方米/年等项目,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400亿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发展煤制清洁燃料系列产品、煤—甲醇—烯烃(芳烃)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煤制乙二醇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煤—合成氨—氮基系产品、煤—合成氨—盐系产品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
定远盐化工基地。按照“节能减排、集约利用、一体化建设、多元化投资、循环式发展”的模式,以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依托华东地区最大的定远县东兴盐矿,利用无为县杨家岭矿区的石灰石资源,借助两淮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着力打造千亿元盐化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年产100万吨PVC及配套装置、140万吨电石、76万吨烧碱和25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及配套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实施年产20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发展耗氯有机及精细化工产品,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环境友好型氯碱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
(二)发展壮大六大化工产业。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煤炭、原盐、水等自然资源,依托现有重点企业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六大化工产业。
石油化工产业。坚持增量提升和存量优化的原则,以安庆市为重点建设沿江新型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实施安庆炼化一体化工程项目,积极谋划新增千万吨炼油工程,着力开发下游产品,增加丁辛醇、乙苯、苯乙烯、聚丙烯等石化产品品种,扩大丙烯腈/腈纶装置规模,促使企业向炼油—化工一体化转变。到2020年,安庆石化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着力突破大型乙烯或芳烃项目布局空白,提升我省石化原料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安庆华谊LPG项目,合理构建下游产品链,提高原料转化效率,积极发展高端产品,为化工产业和化工新材料工业提供原料支撑。
煤化工产业。按照“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建设煤化工基地。立足煤炭资源本地化,突破煤炭气化技术瓶颈,重点建设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立足长江岸线优势,利用省外煤炭资源,在安庆建设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发展大型煤制烯烃及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项目。依托中安联合煤业、淮化、国投新集、皖能、神华、安徽华谊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依托淮化、昊源化工、晋煤中能化工、三星化工等重点氮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适度扩大尿素产能,延伸发展联醇、硝酸、双氧水及下游产品,实现氮肥企业产品多元化,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盐化工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重点在滁州等地集中建设大型盐化工基地。以盐、碱的深度加工为主要方式,以高端产品为最终产出,实现盐碱联产、盐化与煤电结合、盐化与石化结合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新建烧碱行业重点推广金属阳极法烧碱的扩张阳极、改性隔膜、膜极距等节能改造技术,大力推广环保节能干法乙炔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法电解制烧碱技术、无汞触媒技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和聚氯乙烯系列化技术等。积极推进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支持中盐总公司整合合肥地区化工资源,完成中盐红四方、氯碱、海丰等化工企业的整体搬迁升级,支持中盐红四方向精细化工材料方向发展,支持芜湖融汇化工公司烧碱及系列产品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铜陵广信化工公司搬迁和建设。
生物化工产业。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和废弃物的回收治理及综合利用,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在巩固和扩大柠檬酸、腐植酸、乳酸、赖氨酸等传统产品基础上,加快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全降解农用薄膜、非粮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杀菌剂、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依托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及丰原集团国家发酵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以先进的生物发酵和分离提取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和延伸生物化工产业链,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化工产品;扩大应用生物发酵技术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深度和规模,提高生物乙烯等生产能力。推进秸秆纤维素、玉米芯综合利用和产业化研究,加快纤维素生物质直接液化研究,探索生物能源工程发展新途径。积极利用松节油、冬青油、乳酸、蓖麻油、棕榈油等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进行化学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