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产业。以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专用化和高附加值化为目标,以发展催化技术、过程强化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等为突破口,发展农药、染料、涂料、橡胶助剂、塑料助剂、医药化工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开拓新领域精细化工。依托优势企业,拓展产品链,发展高附加值、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精细化工产品。农药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系列产品,创造条件发展新型菊酯类农药、新型杂环农药等环保农药品种。染颜料行业重点发展新型纤维染色染料、太阳能专用光敏染料、信息热压敏染料等。涂料行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耐辐射、汽车用工业装饰、石油化工设备耐腐蚀、船舶工业防污防腐、新能源和高档建筑用涂料,提高水性、高固份、光固化和粉末涂料的比例;大力开发涂料专用树脂,继续扩大粉末涂料的生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档次。充分利用绿色合成技术,发展新型高端化工中间体、高性能橡胶助剂和环保型塑料添加剂。开拓发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努力提高我省精细化工整体实力和精细化工率。
化工新材料产业。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研究开发为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再生资源利用等新兴产业和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低碳绿色生活配套服务的各类化工新材料。依托我省重点化工企业以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蚌埠玻璃设计院、中国科技大学等新材料研发实力,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氟硅材料、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和其他特种材料等六大系列化工新材料。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扩大发泡聚丙烯材料产业化进程。着力提高树脂性能,大力发展高稳定性、易塑性复合材料品种。发展光降解高分子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汽车和家电零部件用复合材料及配件、新型滤膜、高档环保型塑料薄膜涂层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
(三)着力打造五个特色化工园区(集聚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建设淮北临涣工业园、蚌埠精细化工集聚区、铜陵化工集聚区、阜阳化工集聚区、池州香隅化工园区。
淮北临涣工业园。重点建设煤焦化电和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完善甲醇、煤焦油、苯的加工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力争建设成国家级煤焦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600亿元。
蚌埠精细化工集聚区。充分体现高、特、优、新4个特点,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为主导,重点发展氨基酸、生物食品添加剂、生物医药、生物化学品及生物塑料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600亿元。
铜陵化工集聚区。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为主要方向,重点培育打造涂料、精细磷化工、碳酸二甲酯和工程塑料四大核心产业群。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到2020年,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阜阳化工集聚区。以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延伸国投新集口孜东(西)矿煤炭资源产业链,打造具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重点发展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200亿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
池州香隅化工园区。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以硝基系列产品为龙头,重点发展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电子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品,最大限度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投产。二是抓紧完善前期重大项目手续,努力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尽快开工建设。三是围绕产业政策、市场需求、骨干企业和资源禀赋,继续谋划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大、支撑力强的项目,保持项目接续不断,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突出龙头引领,实施强企工程,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政策予以支持。通过融资上市、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快现有化工企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适度集中的新格局。引导和鼓励大型能源企业与化工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提高企业资源控制能力和综合利用效率。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合,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研究制定政策,推动重大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机制,开展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本地煤炭加工、发酵酶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加快推进现有工业试验装置的产业化。提高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淮南)和安徽省精细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来安)的技术能力,加快优势技术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